对于拥有许多公共文化设施的上海来说,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是不少市民喜欢去的地方。申城“三馆”数量之多已逾440家,在全国首屈一指,已成为支撑这座国际大都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尤其是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既根植于沪上这块肥沃的土壤,又让大众从此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之家”,折射出城市文化的底气。
上海作为具有全球视野的都市,对文化及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有着坚实的基础。文化场馆布局和开放始终保持着比较合理的状态。市区级“三馆”总体上较好地满足了大众文化需求,而街镇级文化配套的持续涌现,使市民就近就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文化的洗礼。市民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推动了大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文化服务的创新思路,也就难有城市文化更加清晰的印记。
在文化服务开展中,文化设施特别是“三馆”免费开放尤显弥足珍贵。上海市民是有福气的。他们进入“三馆”的费用支出一降再降,77家美术馆成为免费开放的文化阵地,引起大众的良好反响。如今,在现有的博物馆里,至少有八成不需支出任何费用,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而在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免费开放一直是其“主旋律”。即使有的办理借阅证需付少量押金,也仅仅是象征性而已,一旦读者不再借阅,费用则全额退还,更何况有的索性连工本费也免了。类似进馆实行“免单”,服务方提供的文化性价比是越来越高,观众实际付出的费用是越来越少,观众的“口味”也由此开始发生某种变化,越来越追求品位和有所侧重。这无疑是件好事。
部分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免费推出,成为拓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一大“亮点”。主办方舍得投入,却不以盈利为目的,让市民的文化素养由此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名片更加亮丽了,弥漫的文化氛围变得浓郁了,“三馆”的文化内涵更加凸显了。所有这一切,“三馆”是赚还是赔,已经不言自明。许多时候,赔和赚是相对的。就像某些风景区定位成高端,采用高价门票、高价食宿策略,带来的是低迷的人气,看似“稳坐钓鱼台”,实则很难坚持长久,因为如此索取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有的风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带来了周边食宿、交通和购物的兴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收费与免费,一字之差,效果常常会不一样,舍小利才有可能赢大头。这样的战略眼光不仅需要智慧,更要有勇气。
对于部分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当然要事先进行可行性调研。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众对于“三馆”的需求量大,而一个城市文化氛围浓厚离不开大众的主动参与和有能力参与。权衡利弊之下,免费开放折射了城市文化的底气。与其将更多的人拒之门外,为什么就不能加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呢?其中有效利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多一点文化设施的均衡布局,多一点免费资源的全面开放,多一点大众参与的潜能挖掘,使他们能以较少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文化享受。这样的文化服务,与城市的文化拓展密切相关。
城市文化的底气,源自于城市文化的高度和广度。部分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无论其数量还是选择的“三馆”方面,上海都已经在路上了,延续了申城多年来文化开展的一脉相承。现在的上海早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又开始在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免费开放上继续探索。这是值得称道的。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正是很好地诠释了城市文化的自信,同时包括经济效益要讲,社会效益也要顾及。只有当两者都能兼顾,才能从容地体现城市之美、文化之韵。虽然免费开放会有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但弊要远远小于利,可谓是一着妙棋,为上海的文化服务走向成熟,并挖掘更大的潜力自然而然地开启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