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通江水暖》,读到快结尾,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动笔写下这篇书评。
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讲述的是国家级贫困县通江的“造血”之路。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刘裕国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他与军旅作家郑赤鹰,得知四川通江的规划后,产生了浓厚兴趣。原因无他,位处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大巴山区的通江,本是一个闭塞的贫困县。“令通江一鸣惊人、名震天下的,却是1932年12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即为通江。”《通江水暖》开篇即如此写道。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林园——埋葬了两万多名红军将士遗骸。这样一个地方,到了扶贫攻坚工作最重要的关头。刘裕国和郑赤鹰来到通江,无疑是在见证一个中国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通江迎来了自红军入川到达此地后,又一场“新的、决定性的战役”,其“像大小通江的波涛,势不可挡,顺江而下,席卷了通江的每一寸土地。”
刘裕国和郑赤鹰到达通江后,立即扎到现场中。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几十个村镇、几十个生态产业园,采访了通江县100多名干部群众。其中有县级干部近10人,基层干部30多人,还有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创业大学生群体、投资农业的老板等近百人。
通江山高谷深,全县没有一条高速公路,省道县道路况也不好。两位采访者归来后说:“正是在下乡的过程中,我们见识了盘旋在山间、从悬崖峭壁上砍出来的路,见识了架设在水面的路,还有那极像两根筷子的路——那是因为资金不够,只能按照车辙打造两条混凝土道面……”
作者在《空山会战》篇章中为呈现空山的穷如此写道——“空山是通江县最穷的一个地方,穷到什么程度呢?没得米吃。一年十二个月,都吃洋芋果果,煮了吃,烧起吃,穿成一串,烤起吃。”文中采用了不少采访对象的原话来体现通江的穷,生动、形象又让人信服。
写到空山的脱贫,作者颇注重细节的梳理。“先是向世界银行贷款,修大型蓄水池,再把山上的水引下来,解决全镇人口用水,单家独户的,就动员建水窖,建一个政府补助1000元。厨卫改造,一口灶补500块,卫生间300元,院坝硬化,补15元一平米……”
走过了这些路,见到了那么多人,看到过那么多情况,才能形成十四个章节、31万字的《通江水暖》。
这31万字的作品,细读之下,许多细节令人思量。譬如通江陈河乡曾遭遇过一场突然而至的洪灾,半小时内,洪峰袭击了乡政府所在地,好几百户人家却无一伤亡,堪称奇迹。在《通江水暖》一书中,一层层揭开了该乡的预警机制,以及可以迅速组织群众撤离的秘诀。
读这本书,确实令人心潮澎湃。
消灭贫困,让全社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通江,是八十多年前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指引光明和幸福的地方;如今,中国脱贫攻坚战,在这里吹起了总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