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民,日本著名园艺家、园艺评论家。所著《杂草记》,分上下两册,记载各种杂草120种。其书,既具有科普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可谓“理趣并存,文情并茂”。
所谓“理”,是指记叙的科学性和所体现出来的科学价值。杂草种种,全书以“春、夏、秋、冬”,分而记之,体现出明确的时令特点和物候特征。具体到某一种草,其记述和描写,则极其详尽,诸如:某种杂草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进化演变情况、株型特点、花形、花色、气味、杂草的不同名称,以及名称的各自由来等,尽在详尽记述之中。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记述、介绍某一种杂草的时候,常常会推而广之,旁及其他相类、或者近似的杂草,于纵横比较中,让读者明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辨伪识真,力求给读者提供准确的知识。
如,在介绍“荠”这种野菜的时候,重点介绍了“春荠”(春天吃的荠菜),然后,旁及庭荠、香荠、犬荠等近似的荠菜品种。具体述及每一种,则其生长特点、花形、花色,以及名称的形成和演变等,无不详而备焉。
一本书,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不仅要有“识”,更要有“趣”。《杂草记》一书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杂草所承担的民俗特点和文化特性上。
日本人对杂草的命名极有意思。他们相信“语言蕴含神力”,所以,在给杂草命名时,就常常赋予杂草以美好愿望。例如,金疮小草,日本人又名之曰“地狱之釜”,意思是把病人挡在地狱之外。
在中国,自古草药同源、药食同源;而在日本,似乎,亦是如此。
春天到来了,每年一月七日,日本人要喝“七菜粥”(“七菜”是指:芹菜、荠菜、母子草、繁缕、佛之座、菘、萝卜)。因为这七种野菜,都是在秋天发芽,身披绿叶越过寒冬,是坚韧品格的象征,故尔,饮其粥,就寄寓了人们希望这一整年无病无灾的心愿。
日本人向来喜欢小巧、精致的事物。杂草,也因为此种民族特性,被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诠释。例如,小孩喜欢将紫云英或者白诘草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到处游玩;而大人,特别是那些园艺爱好者,则喜欢采摘各种各样的小草,用以制作盆景,“园艺大为风靡,很多人喜欢将各种各样的花草,种在同一个花盆或容器里,打造所谓的‘集装箱花园’”。更有一些人,则把杂草作为“插花”,将其提升到一个艺术的高度。
凡此种种,为全书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了书籍内容的可读性。
“文情并茂”,“文”,指文笔;“情”是指作者所融入的感情。作者在介绍杂草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了描写的手法,不仅对草木的描写细致入微,而且饱含感情,令读者阅读其文,仿佛身临其境,读者之“杂草之爱”,也禁不住油然而生。
120种杂草,其特性,多有“奇异”之处,这些杂草的“奇异”,可用“异彩纷呈、摇曳多姿”来形容之。慢慢读来,能从中得到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