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特稿·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我帮林海峰与失散四十三年的舅舅重逢
~~~——我帮林海峰与失散四十三年的舅舅重逢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氏”牵线海峰寻亲
——我帮林海峰与失散四十三年的舅舅重逢
张建东 金雷
■ 一九八九年报道林海峰寻亲的版面
■ 本文作者张建东(左)与林海峰夫妇去年在上海合影
■1992年第五届中日天元战在日本举行,中日“天元”聂卫平和林海峰在开幕式上握手
  ◆ 张建东 金雷

  今年是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创办人应昌期先生诞辰100周年。日本名誉天元、著名华裔棋手林海峰与应昌期颇有渊源,应老是他踏上围棋之旅的引路人,他从首届开始连续五届参加应氏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林海峰和应氏杯还有一段特殊的情缘。提笔之际,我的思绪回到了30年前:因为应氏杯的“牵线”,我陪林海峰回到上海寻亲,与失散43年的舅舅重聚。

  一篇文章续起亲情

  事情要从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讲起。

  1988年8月首届应氏杯于北京开幕之前,本报体育版刊登了介绍林海峰九段的报道。因为当时林海峰九段是日本棋院的超一流棋手,也是首届应氏杯夺标的热门棋手。1988年7月2日的《新民晚报》第3版,又刊登了由台北回沪定居的热心棋迷周其渊先生的来稿《长距离竞技的“王者”》,介绍林海峰其人其事,不久,时任新民晚报体育部副主任徐世平转给我一封信,写信人署名洪柏琴,是上海围巾五厂原工商业者,信中他称:看了新民晚报文章后确信,自己就是林海峰的舅舅,拜托新民晚报帮忙联系寻亲。

  原来,文章中提到了林海峰的父亲林国珪,曾在外交界做事,于上海娶妻洪毓贤生下林海峰,洪柏琴由此确认,林海峰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外甥。

  为此,他马上给林海峰写了信,可这封信如何寄给林海峰,成了一大难题。于是,洪老先生通过邻居辗转找到前排球国手、当时任男排国家队教练的张为堤,请后者帮忙联系新民晚报社。张为堤就这样把他的请求转告了相熟的徐世平。

  徐世平交给我的这封信,即是当时已79岁的洪柏琴亲手书写的。后来我知道,看了新民晚报的报道后洪老先生喜出望外,连夜疾书,而那个时候,他腿脚不便,身体状况并不好。

  拿着薄薄的信纸,我的心却沉甸甸的。我当时下了决心,要促成这次寻亲。新民晚报是国内报道围棋较多的媒体,并主办了中国围棋天元赛,我因此和林海峰相熟。但如何把洪老先生的心意尽快传递给他呢?为此,我拨打国际长途电话到日本棋院,请日本棋院的朋友将林海峰舅舅心意转达给林海峰。一个月后,借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北京开幕之际,我利用赴京采访的机会,将洪柏琴的亲笔信交到林海峰手里。看完信林海峰非常激动,他跟我说,“是的,我1946年从上海去台湾,还是舅舅舅妈把我抱上船的!”林海峰当即表示:希望尽快到上海寻亲,与舅舅相聚。

  一次交流促成寻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陆与台湾的民间往来逐渐畅通。在应昌期等台湾企业家的努力下,海峡两岸的围棋交流搭建起了平台,民间文化交流往来摆上日程,这给林海峰与洪柏琴重聚提供了机会。第二年也就是1989年10月,首届海峡两岸围棋交流赛在上海进行,林海峰以台北队擂主的身份前来参赛。暌别43年,林海终于有机会回到出生地,失联已久的血脉至亲将重新相聚。我事先通知了洪柏琴:林海峰一到上海,就会来看你们的。

  那天正好是国庆节期间,我陪林海峰来到位于慈溪路102弄6号洪柏琴的家。那时林海峰已组建家庭,有了妻儿,能找回失散许久的亲情在他心里更显珍贵。不知道对这次寻亲林海峰心里怎么想的,但与亲人重逢的场景一定在他脑海里酝酿了无数遍。那天,他穿上西服,打好领带,和我一起上车。因为久未与亲人谋面,不知道什么礼物合适,林海峰准备了一瓶洋酒。

  洪柏琴家是老上海的石库门房子。一进弄堂,就看到坐着轮椅的洪老先生已候在家门口。秋日的阳光洒在他脸上,顿时感觉到一股暖意。四目相交的那一刻,两人都分外激动。轮椅上的洪柏琴更是不能自持,半晌说不出一句话,舅甥俩眼含泪花,紧紧地抱在一起……

  “真不容易啊!总算盼到了重逢的这一天。”林海峰与洪柏琴几乎是同时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将林海峰迎进屋,洪柏琴紧拉着外甥的手说,“昨晚得知今天你要来时,我竟一夜思绪万千,久久未能入睡。1946年,我抱着4岁的你在码头送别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对我来讲,总是盼着能早点见到你们三兄妹,我真想你们啊!”

  林海峰也清晰地记得,当时乘船去台湾,舅舅舅妈一直把他和大哥林海涛、姐姐林芳送到码头,舅妈把他抱上船……这么多年过去,林海峰乡音未改,他用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告诉舅舅,“自父母在台湾相继病故后,我们兄妹三人也十分想念在大陆的亲人。1988年初,海涛哥随第一批到大陆的探亲团来找过,结果你们搬家了,未能如愿。”

  看着这一幕,我也非常感动。这次寻亲成功,有许多人热情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方使洪柏琴的这份“鸿雁”通过一条“特殊的邮路”,送到了林海峰手中。这时,洪老先生指着我说,“是的,我们相逢实在是不容易啊!这里先要感谢新民晚报以及许多热心人。”林海峰也说,“当时我接到转来的这封信,激动不已。”洪柏琴插话,“是上苍保佑,助我们舅甥再重逢。”

  一段佳话传扬棋坛

  因为还有比赛要准备,坐了一会后林海峰起身告别。分手的时候,他再三叮嘱洪柏琴保重身体,祝舅舅健康长寿。他跟洪柏琴说,“现在交通发达了,上海到东京乘飞机不到3小时,我一定接你去东京我们家里看看,用上海闲话讲叫‘白相相’。”

  如今林海峰甥舅重逢的画面清晰如昨,一晃却已快30载。回想起来,应氏杯赛与林海峰是特别有缘分,让他找回了与故土和亲人的联系。这也成为棋坛的一段佳话。后来我得知,林海峰邀请了洪柏琴家人去东京做客,看到外甥在围棋事业上如此成功,洪柏琴家人非常高兴。而有了这次寻亲成功,林海峰与故土的联系更加紧密。他的子女后来也到北京、西安学习中文,如今都做着与围棋相关的工作。

  林海峰祖籍浙江镇海,与我是同乡。通过这次寻亲林海峰老师和我也成了好朋友。1991年,林海峰九段获得日本“天元”头衔后,来上海、杭州参加由本报主办的第四届中日天元赛。中日天元赛比赛期间,林海峰还专门送了我一支高级派克笔,表达了对新民晚报帮他找到亲人的谢意。这支派克笔成了我们友谊的象征,我一直珍藏至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3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2版:特稿·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应氏”牵线海峰寻亲
平凡的美好
新民晚报特稿·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A22“应氏”牵线海峰寻亲 2017-10-29 2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