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跟谢晋拍片
真正让黄蜀芹站到摄影机旁的好事说来就来了。给她机会的人就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杰出人物——谢晋。如果说,田风是引黄蜀芹入门的良师,谢晋就是让她圆梦的恩师。
1978年的一天,徐庆东和刘青兴致勃勃来到上海,带来他们创作的一个剧本《啊!摇篮》,讲述的是父辈们在战争年代创办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恰好上影厂也渴望尽快推出一部优质故事片,所以非常重视。不知为什么,徐庆东和刘青坚持要谢晋导演。当时,谢晋还在奉贤五七干校。突然,有人找到他,说,“上影厂想让你回去拍一部电影,但你要老实点!”谢晋立刻两眼放光,一口答应,连剧本内容都没问。
谢晋回到上影厂,第一时间就去见厂长徐桑楚,表决心之余提出要两个副导演:石晓华和黄蜀芹。石晓华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跟着谢晋参加过样板戏的拍摄,其父石西民曾是上海的市委书记、宣传部长,当年对谢导拍片十分支持。那么,另一个为什么是黄蜀芹?其实,在谢晋心里,是把黄佐临和丹尼视为恩师的,当年他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时,黄佐临教编导,丹尼教表演,黄佐临慧眼识珠,建议他以后转型做导演。因此,可以说没有黄佐临就没有导演谢晋。况且,黄蜀芹从“北电”毕业刚来上影报到时,谢晋就看中她了,觉得这是一个可造之材,把她晾在那儿,可惜了。
徐桑楚一拍办公桌,爽快地同意了谢晋的要求。对黄蜀芹来说,这无疑是久旱的禾苗逢甘露,她得到消息后,兴奋得夜不能寐。
外景已经选定,在内蒙和山西交界处,属于黄河源头。黄蜀芹和石晓华遵命各司其职。石晓华负责管孩子——马背摇篮,每个摇篮里有两个幼儿;而黄蜀芹则负责管牲口——马和驴混编的牲口群,背上都驮着摇篮,这是一支贯穿电影始终的队伍。
只要能拍电影,别说是管驴、管马,管什么都行啊!毕竟,从1964年毕业到1979年,整整15年过去了,学导演的黄蜀芹终于又站到摄影机旁,听着摄影机吱吱作响的转动声,觉得没有比这个更美妙的声音了。
不过,想要让驴听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摄影机架好,人要走位,驴也要走位。人做到很容易,谢晋说,走一步,或是退两步,照着做就是了。可是,当黄蜀芹牵着驴走位的时候,朝前走还好说,退两步,驴可不听,想尽办法,就是不动。黄蜀芹急得用脚踢,它还是不动,在旁边看着自家驴的老乡心疼了:“哎哎哎,闺女,不能踢啊,得牵着它往前走,绕一圈就能再回到这里了。”就这样,黄蜀芹手忙脚乱的,累得满头大汗。不过,之后她学乖了,与其牵着驴受累,还不如自己当回“驴”的替身:先代驴走到指定地点,让摄影师定了机位后,再把驴牵到位。这样就容易多了。她说,“引导动物上镜,挺麻烦的,不过也挺好玩。”所以,提起这第一次做副导演的体会,黄蜀芹笑着说,自己做了一回“驴”。
除了当“驴”的替身,还有件事是黄蜀芹终身难忘的。戏开拍前,谢导照例会检查服装、道具是否做得到位,这一查,不由让谢导大发雷霆,因为他发现八路军战士军服上的扣子看上去簇簇新的,像是从商店里刚买来,完全不像是战争年代该有的样子。第二天就要开拍,怎么办?黄蜀芹连夜跑到担任群众演员的某部队驻地,要求600多位战士拆下戏用军服上的所有钮扣,重新做旧——放在石上磨、火上烤,直到这些扣子变得灰白、破裂,再缝回到军服上。第二天开拍前,当谢导重新看到这些有着年代感和生活气息的扣子,才满意地笑着点了头。黄蜀芹暗暗记在心里:当导演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稍微粗疏一点就会造成整体上的不真实。
电影学院老师教的是理论、概念、观念,而跟着谢晋拍片的最大收获是学到了如何把抽象的理念变成一格一格的影像,如何用画面来突出主题。黄蜀芹除了管驴,就是默默地观察,熟悉拍摄现场,看着谢晋导演在摄影机后事无巨细地发号施令,偶尔也和摄影师聊上几句。两三个月后,谢晋拍摄电影外景的过程,黄蜀芹差不多了然于胸了。
就这样,等了整整十五年,黄蜀芹终于跨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