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新民环球/博览
     
本版列表新闻
被迫充当父母 “亲职化”儿童成年后易患病~~~
被迫充当父母 “亲职化”儿童成年后易患病~~~
被迫充当父母 “亲职化”儿童成年后易患病~~~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迫充当父母 “亲职化”儿童成年后易患病
“小鬼当家”?小心害了孩子
区雯
■ 在照顾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年长的孩子并不能取代母亲的作用 本版图片 GJ
■ 在照顾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年长的孩子并不能取代母亲的作用 本版图片 GJ
■ “亲职化”的现象在亚洲十分普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这些描述孩子懂事的词语,在儿童心理学家眼里实则是“亲职化”现象,让孩子承担本不属于他儿时的职责,年少时远超于同龄人周全成熟,背后是痛苦折磨的成熟理智,带着泪的包容大度。

  “亲职化”儿童,是指通常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被当做成人,承担家庭重任,甚至扮演“父母”角色的小孩。研究表明,“亲职化”的儿童长大后不会玩,时刻以一种严肃的目光审视世界。如果一个家庭里,让孩子照顾父母或弟妹,很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家庭角色的互换

  罗拉6岁时,就要开始照料她尚在襁褓中的弟弟马修。在家里,弟弟的婴儿床紧挨着她的床,为的是他晚上哭闹时姐姐罗拉可以抱他入怀,唱歌哄她入睡。罗拉还负责给弟弟换尿布,喂饭。由于姐弟俩的母亲深染毒瘾,在罗拉的记忆中,她幼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照顾弟弟。

  从开始记事起,罗拉就必须学会照顾自己——自己做饭,自己穿衣,自娱自乐。然而在学校里,她却是一个头发又脏又乱,性格抑郁孤僻的怪女孩。母亲的暴力让这段黑暗时光显得更加晦暗。“在她吸毒的那段日子,她经常对我动怒。”罗拉坦言,“那段时间,为了保护比我更弱小的马修,我成了妈妈的出气筒和发泄情绪的对象。”

  有时,罗拉会带着弟弟和猫咪躲进洗手间,锁上门来逃避母亲的暴力。罗拉说:“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因为要是没有我,弟弟可能就会死去。”在如此幼小的年纪就承担照顾婴儿的责任,反而结果不尽人意。罗拉有时会欺负马修,快速地推搡他或是拍打他的手臂。因为快被弟弟刺耳的尖叫声逼疯了,而且8岁的姐姐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安抚2岁的弟弟。

  后来,在罗拉9岁时,姐弟俩被爷爷奶奶接回了家。但从前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创伤仍然无法平复。直到罗拉14岁时,她依旧日夜被恐慌的情绪侵扰,心情总是沮丧,甚至患上了强迫症。长大后的罗拉渐渐理解,她的这些心理疾病与童年经历紧密相关。

  长大后,罗拉与马修维持着一种脆弱的联系。尽管互相依赖,但实际上却渐渐疏远,有时好几个月都不说一句话。由于酗酒,马修身体状况很差。他说:”因为酒瘾,我和罗拉之前经常争吵,她希望我能长寿,希望我能总是在她身边照顾她,就像小时候她照顾我一样。妈妈很早就有毒瘾,所以她是唯一保护我的人。”马修的幼年和青年时期都是依靠罗拉给他精神支持,而这种精神支持原本应该来源于母亲。

  精神忽视的危害

  罗拉的故事正是心理学家指出的一种消极“亲职化”的体现。

  在某些特殊家庭背景下,孩子们不得不学会照顾弟妹或父母,而这种家庭背景常常伴随着冷暴力或情感忽视。科学家们日益发现,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和家长的这种角色互换,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历程,给他们的成年生活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许多有和罗拉一样童年经历的人,都常年与焦虑、沮丧为伴,精神痛苦万分。更有甚者无法正常饮食作息。

  无独有偶,50岁的蕾恩与罗拉的经历极为相似,她还记得幼年的她站在凳子上给弟妹做饭。“从我8岁起,就开始接送3个上托儿所的弟妹。把他们送回家后,给他们做饭,帮他们洗澡,还要讲故事哄他们睡觉。我基本上在干母亲所有的活。”蕾恩回忆道。因为母亲酗酒,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落到了蕾恩和哥哥身上,5个兄弟姐妹互相依赖生活。

  蕾恩15岁离开家,她的弟妹们还责怪她抛弃他们而去。“当你幼时承担照顾弟妹们的义务,然后又要离开他们,这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孩子遗弃了。”蕾恩多年后依旧自责不已。虽然再也不用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但她却失去了家庭。她说:“我现在和我的弟妹之间再无任何联系。”

  密歇根州大学的教授艾米·纳托尔解释这种现象:“在沉重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们能互相提供心理慰藉。这或许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当他们成年后会倾向于维持一种紧密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仍旧以家长的心理,满足弟妹们的各种需要。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远离家庭来逃避责任。”

  科学家们认为,幼时家庭责任的颠倒会影响人的大脑,导致人成年后更容易患上心理和生理疾病。研究发现,暴露在家庭责任高压下的孩子会分泌一种荷尔蒙,导致他们的海马体萎缩。(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负责记忆、情绪以及压力管理等功能)同时,经常被父母忽视的孩子也有更高的风险患上成人的各种慢性疾病。

  “生活上的各种压力对无人依靠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毒药。”唐娜·杰克森是一名科学新闻记者,研究神经学与免疫学等领域。她与另两名内科医生致力于研究这种“扭曲的童年经历”,并发现经历被忽视,或是身体上、性别上、感情上遭受暴力的人患癌症和抑郁症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倍。更多数据显示,童年时期压力过大,会引起心脏病、肥胖、偏头痛、过敏性大肠综合征等疾病的产生。

  丽萨·胡珀是美国路易斯瓦尔的大学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这种“亲职化”的社会影响。她说:“这些病症始于幼年时期,但在成年后恶化。”还有专家指出这种经历导致的恶果之一便是孩子们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

  创伤如何平复

  直到今天,探讨“亲职化”的儿童恢复健康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的研究还是很少。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儿童恢复健康呢?记者唐娜认为:“孩子们脑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免疫系统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就无法治愈他们。”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只责备那些给予痛苦的人,而是应该学会如何照顾自己。

  尽管这些儿童“亲职化”会带来消极影响,但学者认为,这种经历有时也能成为一种人生优势。因为在幼年时期被迫做“大人”的小孩比普通人更能掌握自愈的能力,他们也会更加坚定和自信。但这并不是说他们童年的消极影响减少了,而是大多数人能从他们的痛苦经历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人们渐渐发现,必须正视他们童年所遭受的创伤,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而当他们有能力思考这一点时,他们就会发现,良好的适应力对他们的人生而言极为重要。

  学会判断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不受情绪敏感的影响,尤其是负面情绪,让自己慢慢强壮起来,克服紧张焦虑,这些都是“亲职化”孩子长大后需要学习和面对的问题。

  罗拉后来去咨询了匿名戒酒者协会,并通过协会的帮助,让自己渐渐从对弟弟的“过分的责任感”中逃脱出来。虽然由于弟弟的酒瘾,他们之间的关系稍有疏远,但她会持续每个月给弟弟打电话,问候他的近况。她的弟弟马修承认,姐姐一直在他生命中扮演一个积极而理性的角色。“当我和我自己的恶魔缠斗时,是她告诉我,美好的未来在等着我。”罗拉说:“我们的祖母和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祖父一年多后也离开了人世。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彼此了。”   区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连载
   第A22版:阅读
   第A23版:新民环球
   第A24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6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27版:新民教育/教育改革
   第A2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2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32版:广告
“小鬼当家”?小心害了孩子
代代延续的怪圈
寻找合适的方法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博览A25“小鬼当家”?小心害了孩子 2017-11-09 2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