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不仅将会有量的跃升,更将进入质的飞跃,中国应予以前瞻性研究,并尽快布局,率先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走向2.0版本,特点包括:人工智能从单独个体的智能化走向系统的智能化;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已经开始萌芽;人机一体化技术催生出充满想象力的人机交互设备,特别是各种无人系统将迅猛发展。
最近的一次参会经历让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感触颇深: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图像识别大会,2000多与会者中,约900人是美国人,800多人是中国人,其实,中美距离威尼斯都很遥远,反而距离最近的欧洲人参会的很少。“从这点上看,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是美国人和中国人的PK。”不过,怎样抓好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很多。
在此过程中,上海应勇当创新排头兵。郭重庆指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有非常良好的基础,脑科技研究、计算机芯片设计、软件业创新能力等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目前,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北京、广东、浙江布局热烈,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上海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激情还需要进一步点燃。
上海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甦对此特别赞同。“人工智能技术要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上海是大数据特别丰富,特别汇集的地方,数据优势得天独厚。”上海移动互联网十分发达,用户乐于接受新事物,而且拥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都是积累大数据的重要基础。在大数据基础上,上海会产生众多好的人工智能应用。
作为工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院士圆桌会议已举办17次,本届会议主题是“人工智能与上海发展”,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荣誉台长叶叔华,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龚惠兴等10余位院士、专家和企业界人士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