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径75.6厘米,鼎内有290个字铭文,记录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宫廷厨师长),名叫“克”,除了大克鼎以外,还有小克鼎七件,用来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规格,可以确认在当时他极受周王重用,是位重臣。从大克鼎出土开始,从第一任主人潘祖荫传给子孙,躲过了日寇和强盗的魔爪,最终赠宝于国家,大克鼎的发现、捐赠和入藏上博的背后故事波澜起伏。
商鞅方升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计量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这件铸造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毫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它作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见证,成为我国禁止出境的重要文物。
如果说大克鼎和商鞅方升相对容易想到,第三件上博推举的文物有点意外,并没有从古代书画藏品中选择,而是将宋代朱克柔的顶级传世之作《缂丝莲塘乳鸭图》推向镜头前。它使用缂丝工艺,幅式巨大。朱克柔生于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自幼学习绘画与缂丝,积累配色和织作经验,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淡古雅,为一时之绝技。彩色纬线缂织细密,通经回纬,丝丝缕缕皆匀称适宜、分明,在现存宋代缂丝画作传世作品中属杰出作品。
相关
链接
九大博物馆27件国宝
故宫博物院
石鼓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各种釉彩大瓶
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
商鞅方升
朱克柔 《缂丝莲塘乳鸭图》
南京博物院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坤舆万国全图
湖南省博物馆
皿方罍
辛追墓T形帛画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河南博物院
妇好鸮尊
云纹铜禁
贾湖骨笛
陕西历史博物馆
懿德太子墓壁画 《阙楼仪仗图》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杜虎符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云梦睡虎地秦简
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宁波“万工轿”
辽宁省博物馆
铜鎏金木芯马镫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宋人摹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