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和黑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颜色。在人们的心目中,白色通常代表纯洁,象征着圣洁和优雅;黑色通常代表神秘,象征着力量和庄严;而黑白搭配的条纹、网格、斑点又显得简洁、明快,对比强烈,富有现代感。在动物界里,黑白两色同样十分常见,就让我们来领略黑白动物的风采吧!
素雅的白色动物
纯白色的无脊椎动物比较少,在海水中偶有白海绵、地毯海葵、公主海葵、白千手佛珊瑚等,在海岸上也有白色纽虫。奇特的是,一些乌贼捕食时也会换上白色素装,不过遇到危险仍会使出“喷墨汁”的看家本领。白色物种最多的还是贝壳形态各异的软体动物,包括很像葫芦的穆雷嵌线螺、浑身带刺的岩石芭蕉螺和帝王海菊蛤等,它们有着或乳白、或银白、或象牙白色的贝壳。
白色的鱼类也比较常见,海水中有很多银白色鱼类,大白鲨更有“白色死神”之称。在海洋哺乳动物中,中华白海豚是我国的瑰宝,被渔民称为“妈祖海豚”“镇港海豚”。生活在北冰洋中的白鲸则以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八字形大嘴和凸起的额头受到人们的喜爱。
陆生的白色无脊椎动物主要是昆虫,如我国南方常见的家白蚁、东南亚的白金龟等,曾入侵我国许多城市的烟粉虱,在天空集群飘过时,如同一片会飞的“白粉”。白色的蛾类很多,如美洲的白女巫巨夜蛾,翅展可达18-32厘米。
拥有白色翅膀的蝴蝶也有不少,但翅上都会配以不同的花纹或斑点。在昆虫的其他虫态中,白色更为常见,如人们熟知的蚕蛾,不仅成虫全身披白色鳞片和毛,“蚕宝宝”和茧壳也都是白色的。
白色的鸟儿更是数不胜数,例如鸣禽中的长冠八哥,陆禽中的白马鸡,攀禽中的白凤头鹦鹉等。白色种类最多的类群是水鸟,包括游禽和涉禽,如南极白鞘嘴鸥,北极雪雁和细嘴雁,南美洲白草雁等,更有形态优雅的天鹅,鸣声如笛的白鹤等。
一年四季都是一身白毛的陆生哺乳动物大多为有蹄类,如白大角羊、雪羊、白长角羚等,最有名的非北极熊莫属。
在白色动物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白化现象”。这是由于动物的体内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所致。我国湖北神农架一带是白化动物出现最多的地区,已经发现的就有白熊、白蛇、白竹鼠、白豪猪、白龟、白麻雀、白鼹鼠等十几种。最威武的白化哺乳动物是白虎,但它不是由于缺乏色素,而是基因突变所致,因此它的眼睛是蓝色的,而不是白化动物所常见的红色。
神秘的黑色动物
与白色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相比,纯黑色的就更少了,种类最多的是一些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海蛇尾等。
陆生黑色无脊椎动物则以鞘翅目昆虫最多,特别是在蜣螂、犀金龟、锹甲、阎虫、隐翅虫、粉甲、步甲、拟步甲、天牛等类群中。蜣螂俗称屎壳郎,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称。其实,蜣螂还喜欢“仰望星空”。最新研究表明,它们能依靠银河定位,在每次成功导航后,还会爬上粪球表演“定向之舞”。
黑色昆虫还有黑色蟌、黑丽翅蜻等黑色蜻蜓,以及蠼螋、蚜虫、蝇、石蛾和蚂蚁中的一些种类。拥有黑色翅膀的蝴蝶主要有青粉蝶、统帅青凤蝶、黑青凤蝶、黑眼蝶、黑紫蛱蝶、宽带凤蝶、麝凤蝶等。
黑色的蜘蛛给人以凶残的感觉,如很像蚂蚁的黑蚁蛛、像雪茄一样的管网蛛、具有长方形黑色背壳的泛热带跳蛛、背壳炭黑色并且腹部被长毛所覆盖的粉趾舞蛛等。生活在欧洲的西班牙漏斗蛛体型大、样子凶猛,拥有黑缎般的颜色和富有弹性的吐丝器。
纯黑色的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都不算多,但却颇具魅力。例如黑魔鬼鱼(也叫线翎电鳗)虽然眼睛已经退化,却能发出微弱电流,并借助灵敏嗅觉灵活穿梭。黑曼巴属于眼镜蛇科,是爬行速度最快、最致命的毒蛇之一。
提起黑色的鸟儿,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通体黑色的乌鸦有很多种,如小嘴乌鸦、大嘴乌鸦、秃鼻乌鸦、红嘴山鸦、黄嘴山鸦和渡鸦等。很多人不喜欢乌鸦,其实,它们的羽毛上常常闪烁着绚丽的金属光泽,别有一番风韵;而且,它们还是非常聪明的鸟类,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甚至会用嘴叼着绳子钓鱼。
哺乳动物中纯黑色种类最多的是灵长目,如黑吼猴的雄性、黑白眉猴、黑冠猴,还有人类的近亲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黑长臂猿的雄性也是通体黑色,头上略微耸立着冠毛,两条灵活的长臂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黑色的熊类比较多,但只有美洲黑熊为全身黑色。在其他类群中,还有野猪、豪猪、黑家鼠、熊狸等黑色物种。
有趣的是,自然界也存在黑化动物,如黑化斑马,黑色素的大量沉积让它背上的白色条纹完全被黑色所替代,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此外,人们常见的黑豹,也是美洲大陆上最大的猫科动物——美洲豹的黑化型。
奇妙的黑白搭配
许多鱼类、水鸟和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的特点。这是一种“反隐蔽”的伪装方式,可以使水面上和水底下的动物都不易发现它们。
陆地上黑白搭配得恰到好处的动物无疑就是人见人爱的大熊猫了。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独特可爱的毛色是一种进化中的妥协。因为从竹子中获取的营养和热量有限,大熊猫无法储存足够的脂肪用来冬眠,必须在冬季飘雪、夏季葱郁的山地森林中活动。而它们又无法通过迅速换毛来适应不同季节的背景颜色,因此进化出这种折中的保护色。
大熊猫的“黑眼圈”当然不是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更萌。事实上,这些“黑眼圈”的形状与大小差异很大,可以帮助它们进行同类间的识别。有趣的是,黑色的耳朵和眼圈也能用来向竞争对手传递敌意,在威胁对手时甚至还能将“黑眼圈”放大。当它们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凶猛时,则会用爪子盖住“黑眼圈”。
最神奇的黑白搭配,还是斑马身上那种黑白相间的条纹。这些黑白相间的条纹,细密秀美,非常漂亮,是同类间相互识别的一种标记。值得一提的是,除普通斑马外,还有细纹斑马和山斑马。细纹斑马的条纹更细密。山斑马体型较小,身上的部分花纹会形成“格状纹”。
斑马身上的条纹也是一种保护色。首先,这种黑白相间的条纹有模糊体型轮廓的作用。其次,当一群斑马在一起时,这些条纹能使捕食者难以分辨出个体。当一群斑马一起奔跑时,捕食者更是很难区分它们身体的具体部位。此外,斑马身上的条纹还可以通过偏振光的作用,分散蝇虫的注意力,防止受到叮咬。
摘自《百科知识》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