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农历十月,在笔者的家乡(昆山),农家常做的一件事是腌菜。我祖母是腌菜的好手。记得她常将经霜的青菜(或矮脚塌棵菜,或长梗菜等各品种)去菜心,将菜叶用盐渍放入缸瓮或瓶中,倒埋于灰窟,在冬至开缸,我家常在岁冬食用。
我长大后读古书,发现盐渍的菜可能很早就有了。《北史·高允传》叙述皇帝莅临其清贫的家中时说:“是日,幸允第,唯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曰: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明人莫旦在《苏州赋》中称腌菜“比屋盐齏,为御冬之旨蓄。”清人蔡雲撰写的《吴歈》中则对此有生动的赞美:“晶盐透渍打霜崧,瓶瓮分装足御冬。寒溜滴残成隽味,解酲留待酒阑供。”看古人对腌菜的描述很有意思,腌菜原来是清贫人家的食品;后来成为老百姓御冬的必备;再后来则几乎被赞为美食了。现在,精制的腌菜也出现在饭店的菜肴中,我曾看到过一家酒店的冷盘中有一道秘制“春不老”,其实也就是精制的腌菜,当然它已不仅是盐渍,而是加入了其他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