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94岁黄永玉接受本报专访
~~~——94岁黄永玉接受本报专访
~~~——94岁黄永玉接受本报专访
~~~——94岁黄永玉接受本报专访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握钢笔写字 用人格写作
——94岁黄永玉接受本报专访
徐翌晟
  坐在沙发椅上接受新民晚报记者专访的黄永玉始终笑眯眯的,顽皮的神情把94岁的皱纹都填满不见。许是因为身在作协会客厅,他原本不离口的烟斗也难觅踪影。

  现在,黄永玉的工作时间十分规律,“上午写作,下午画画,一有空就会画。因为每一期《收获》要写3万字,得准时交稿啊。”这3万字,差不多需要他工作20多天,文章寄给《收获》他就自由了,也不嫌生活单调。

  在参加《收获》60周年的众多嘉宾中,有一位94岁高龄的长者,那就是黄永玉,这位以口才和气场引起众多瞩目的老者,在《收获》以专栏形式连载自传性质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已经9年,每期3万字,9年来写了150万字,“才刚刚写到抗战胜利呢。”写到何时终了?黄永玉说:“或者写到明天就完了,但是我希望写下去,只要读者们不讨厌。否则我那些经历就有点可惜。”至今坚持不用电脑,甚至连使用圆珠笔都认为不够正式,非手握钢笔方能写作的黄永玉强调:“我不是用电脑写,我是用人格在写。”

  忘不了 总是在想念上海

  黄永玉说自己“从小守规矩,21岁到上海,住在虹口的百合旅社,那时候房租50块钱,可不容易赚回来。我都准时交房租。”当时,一幅木刻画的稿费是5元,要刻十幅才够交房租。年长20岁的诗人臧克家也同住一条街上,他就带着十几幅木刻画去拜见臧克家。臧克家认真地翻看完了他的画,想替他送去发表,随即按照当时报刊的最高稿酬标准付给黄永玉稿费。其实,那十几幅木刻画绝大部分未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没在他面前提过垫付稿费一事。

  朋友长辈的温情和提携,令青年时代漂泊到上海的黄永玉对此地充满了感情,“忘不了上海,总是在想念上海。”

  如今,上海的地标之一田子坊的名字就是黄永玉给取的,为了黄老的这份情意,每年,田子坊都会派人千里迢迢,匿名给远在北京的黄老送上40只肥壮的大闸蟹,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黄永玉一听记者说起,拍着椅子扶手大声道:“哎呀,每年给我送蟹的人终于找到了,他们从来不留名字,快点让李辉给我记下来,我怕我会忘记。”黄永玉对记者解释,田子坊的名字,其实来自一位春秋战国时期洒脱超然的画家“田子方”。取其谐音,意自不言而喻。

  停不了 读者都在等着看

  黄永玉作为一名经历丰富的人,应当算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个人价值都是如此。他曾说,平生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但前三项都靠绘画养着,因为稿费太低了。

  而正是语言本身的魅力,着实让这位94岁的老者开心。持续了9年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不难想象,写作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会沉浸在一个属于个人的悠远回忆中。“好多读者都在等着看,看我如何回北京。我说,你们不要看笑话,我老老实实写我到北京之后的生活,我这样的生活说一点假话都完蛋。我觉得朋友好像都在说,看你怎么写下去。”

  不能说假话,还要把真话说得有趣,且要顾及笔下涉及的人物,避免引起他们的不快,黄永玉说,这个,不太容易。“我不是用电脑写,我是用人格在写。做一个真实的中国人。”

  对于写作,黄永玉还有点特别的讲究,“尽量不讲‘老话’,即以前的词汇尽量不用;一般眼下的流行词汇也不用,保持警惕,比如‘作为……’这种词汇句式就尽量弃之不用。”

  黄永玉不带手机和外界联络,更不用微信,即使偶尔打开手机,也是看看新闻,“幸亏眼睛好,可以看小字。”

  掩不了 漂泊的一股“野气”

  黄永玉是沈从文的表侄,湘西、沈从文、黄永玉这三者在外人看来,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关键词。他们的文字与画笔,为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湘西文化提供了通道。他与沈从文一样,都对漂泊情有独钟,甚至比沈从文的漂泊更为频繁,很难在一个地方停留下多少日子。漂泊中,不同的文学、艺术样式,都曾吸引过他,有的也就成了他谋生的手段。萧乾曾经形容黄永玉的画:“浮漾在他粗犷的线条间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

  漂泊让他看到了处世的种种技巧,也同时有了一股子“野气”,“我的生活不像现代人那么正常,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我颠沛流离到处跑,如此的经历现代人拿钱也买不到,所以每一样事情,抓一样东西,在文章中都很特别。”但文章还是要老老实实写,画要老老实实画,最近,黄永玉还有一天工作11个小时的纪录,让在场的年轻人汗颜不已。

  谈到表叔沈从文,这位九旬老者的记忆总是与他周围的人联系起来:“我的表叔沈从文称呼巴金为‘巴老伯’。我同‘巴老伯’讲话很少,我有点怕他。巴老可以批评这么多人,沈从文啊,萧乾啊,曹禺啊,而且人家也都接受巴老的批评,是巴老的公正让他什么都不怕,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专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握钢笔写字 用人格写作
从未出发 从未到达
戏短不过瘾 淮味可更浓
有趣的灵魂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4握钢笔写字 用人格写作 2017-12-11 2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