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时我才十三岁。
记得那年复习迎考升初中。由于自己在小学六年级不仅是大队墙报委员,左臂上别着三条红杠杠的标识,而且算术语文成绩在班级上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一次算术摸底测验,一道文字题需要区别“除”和“除以”的概念,老师可能故意事先不复习,为此造成许多同学都做错了,而我成为少数几个答对的同学之一。再加上我的作文经常被班主任谢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读出来,因此免不了有些得意洋洋的表露,好像我考进重点中学是唾手可得的事了。
也是一节语文课,谢老师突然点名把我狠狠地批评一次,说我以为自己了不得了,临近考试了语文却退步非常大,并且把我的一篇作文和平时成绩平平的同学的一篇作文读出来比较,这下我简直无地自容了。
下课后,谢老师把垂头丧气的我叫进他办公室,告诉了我“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出自《孔子家语》的古训,并且要我经得住批评,这样才能进步。我似懂非懂地走出老师办公室,但却从此记住了谢老师告诉我的这句话。
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在1968年11月。当时我们10个来自徐汇区各个中学的67届初中毕业生被分配进吴泾化工厂造气车间的检修工段,开始了三年的学徒生活。第一天进工场间看到什么都新鲜。乳臭未干的我虽然体重仅54公斤,但当师兄弟们开始一个个先后用双手抓起门口放置的大铁墩时,我也开始跃跃欲试,以显露一下自己的力气并不比其他人小。正在此时,一个小个子师傅走近我并拉住了我的右手,还说:“你没有这个力气抓起来的,这个铁墩有150公斤重呢!”当时,我一下子感到在众人面前好没面子,但也只能默默地离开了,心里却憋着一口气,想这个师傅怎么就知道我不行?
谁知第二天,就有我们中的一位因为抓这座铁墩而闪了腰,不仅刚上班就到工厂医务室治腰疼,请假休息了,而且很可能年纪轻轻就落下腰伤的毛病。昨天的那位师傅见到我说:“是吧?我说你不行,看得出你当时很不服气,感到非常坍台。但今天该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了吧?”很快,我就知道这位小个子姓朱的师傅也是刚进厂不久的,不过他是大学生,是车间的技术员!这文绉绉的充满哲理的话一下子让我对他产生了感谢和敬意。
从此,我就把这句已经带了后缀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古训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伴随了我四十多年,常常用来提醒自己正确对待不管来自何方的批评甚至让我下不来台的难堪,直到最后自己平安“着陆”退休,一直到现在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
如今,我把这句古训用来教育孙子了。孙子体质不是最好,经常咳嗽发烧,每次看病后总要配来不少药。虽然小朋友的药水药片都有些甜,但味道还是怪怪的,我们大人闻闻气味也觉得难吃。每次要让孩子吃下药,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口舌才解决问题。一次,我突然说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的后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三年级孙子居然能理解,连很难吃的中药冲剂也一仰头喝了下去。
想想也是,现在的孩子受教育早,懂事也相应提前了。不过,再看看一些大人,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只要稍许说点不顺耳的话,就会火冒三丈,好像别人提醒他是和他过意不去、出他洋相,于是要么就以冷嘲热讽回复,要么背后做小动作告人一状。为此奉劝这样的人,实在应该多学学这句“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