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双枪老太婆”的激励下
张林凤
  张林凤

  “双枪老太婆”,就是97岁高龄的莫林。当年,这位“双枪老太婆”,令敌人闻风丧胆,让老百姓钦佩赞誉。这个称呼,缘于她抗战中一次惊险的战斗。

  1940年,莫林带领年仅14岁的小弟参加新四军。她被安排到江苏如皋西站区担任武工队政委,小弟则被安排到小通讯员班。

  西站区处在日伪据点的合围圈中,深受敌人烧杀抢掠的残害。莫林经过深入侦察,决定集中力量,打掉其中一个据点的日伪武装,以震慑其他三个敌据点。武工队为莫林配备了两名警卫员,其中一位是神枪手;莫林自己有一支汉阳造驳壳枪和一支勃朗宁小手枪。攻打据点时,她指挥身旁的神枪手,打掉了敌人的指挥官和机枪手,敌人立马崩溃,武工队一举端掉据点。大家以为是她用双枪打掉了敌人,又因她平时穿便衣,头上扎条白毛巾,装扮得土气显老,“新四军里有个了不得的‘双枪老太婆’”,就在老百姓中传开了。

  那几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实施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斗争环境异常严酷。那次,她带领两位战友寻找在敌人扫荡中丢失的文件,又遭遇“清乡”的日伪军。为救战友,她引开敌人,奔跑中草鞋掉了,脚被刚收割过的芦苇根扎破,鲜血直流钻心地疼。寡不敌众的她被捕,敌人对她施以酷刑,要她交出部队驻地和党组织的机密。莫林正气凛然怒斥敌人,气急败坏的敌人要活埋这个女共党。面对挖好的大坑,莫林高声吟咏“活埋不要紧,主义固长存,埋了姚世瑞,相继有来人”。是党组织通过内线打通关节,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巧妙地救下了她。

  莫林原名姚世瑞,为不暴露真实身份而改名;小弟姚世虎改名甄为民。日后,成为有名的战地记者。被学界认为是对日军最后一战的“高邮之战”现场报道,就出自他的笔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甄为民成为新华社的优秀记者,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报告文学《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首次全面地介绍雷锋事迹,甄为民是三位作者中的第一作者。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我采访了莫林。初次见面,感觉她就是邻家朴实可亲的老太太;环顾她的家里,整洁有序却无奢华用品;书橱里摆满书籍,还有好几个可转动的不锈钢书架,放置着一摞摞的书,前来拜访的客人和文友,只要喜欢尽可索取。

  交谈中,我被眼前这位老太太的传奇人生深深震撼,脑中蓦然跳出“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话。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莫林,从小聪颖过人,喜爱吟诗作文。才小学六年级,便有诗文刊登在当地的《如皋导报》,人称“如皋才女”,是日寇的入侵击碎了她的文学梦。直到离休后,她才得以重拾旧好,用诗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寄情祖国建设发展,并以93岁的高龄加入上海作家协会。

  与“双枪老太婆”面对面,我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她的不忘初心,激励我义不容辞地传承和报道前辈的英勇奋斗历程。我觉得,每采写一位老革命,就是为“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再添“一抹红”。我用真心倾听,用真情感受,用真诚记录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每位老战士对党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我,都是旗帜鲜明的引领。

  十日谈

  我的红色基因

  责编:郭影、王瑜明

  明日请看有关腾冲抗战的回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专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忠言逆耳利于行
叶子红了没
黄山云烟(中国画)             
重拾生活的趣味
醉乡调色板
在“双枪老太婆”的激励下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在“双枪老太婆”的激励下 2017-12-11 2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