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胸襟广阔选拔人才
第二个问题是空地如何配合。
编队飞行与地面人员和车辆的列队行进,是完全不同的。在空中完成任何一个动作,复杂程度和训练难度都要大大高过于地面,可是,当时的情况,不可能有地面队列配合空中进行训练,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是飞行员在空中如何联络。
飞行员是不久前才抽调来的。他们来自各地,语言不同,彼此的飞行习惯也互不熟悉,如何保证在空中有效迅速的沟通联络呢?
第四个问题是飞行高度如何设定。
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在接受检阅时,必须让观礼的中央领导们抬头就能看见自己的飞机,因此不能飞太高,高了看不清;也不能飞太低,否则不仅声音干扰大,而且飞过阅兵场地的时间太短,转眼就飞过去看不见了。
第五个问题:是否带弹飞行。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
此时,在中国的南部、西南、西北,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战斗仍在继续,南苑飞行中队还担负着保卫北平的任务,必须高度戒备。如此一来,就提出了飞机是否带弹这个问题。
考虑到当时的国民党军飞行员,夜间起降能力比较差,也就是说,以最近的敌方机场到北平的距离计算,如果敌机要想在天黑前返回基地,轰炸必须在中午前完成。因此,开国大典的时间被定在下午3时,也是不得不考虑应对国民党军空袭的因素。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选谁来飞?
接受了受阅飞行任务,飞行中队人人踊跃报名,都渴望被选中。但是,飞机有限,加上还要执行其他任务,肯定不能所有人都选上。
经过讨论,决定了两条标准:第一条,飞行技术一定要过硬;第二条,政治上必须确保绝对过关,这也是最重要的标准。
当时,飞行中队的飞行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国民党军起义过来的,他们年轻,技术好。经过一番考量,入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国民党部队过来的起义人员。
参加开国大典空中受阅的飞行员中,方槐和安志敏是长征结束后就选派到新疆学习航空的老红军。林虎、孟琎、姚峻、王恩泽、王洪智等同志,则是从八路军、新四军选派到东北老航校学习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飞行员。
开国大典受阅飞行的总领队邢海帆,飞行员赵大海、谢派芬、毛履武、王玉珂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中发展的地下党员。党组织一声号令,这些共产党员就按照组织要求,适时驾机或从地面历经艰险归队。
刘善本、杨培光、谭汉洲、阎磊、任永荣、徐骏英、杨宝庆、杜道时、邹耀坤等是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中的有识之士,受到党的政策感召和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鼓舞,于建国前夕先后驾机起义。他们的行动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的作战行动。
国民党空军飞行员驾机起义,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一是直接提供了人才,二是直接带来了装备。起义人员带着飞机参加东北老航校建设,他们和航校的指战员一起,艰苦奋斗,为培养人民空军的飞行员和其他技术骨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王延洲和邓仲卿两个人情况比较特殊。
王延洲是1946年4月20日驾驶国民党空军L-5型飞机迷航,在解放区河北清河县内被民兵抓获。当时我党的方针政策是“来者欢迎,去者欢送”。王延洲经反复考虑,将写好的决心书呈交给解放军部队领导,表示愿意留在解放区为人民服务。
北平解放前,地下党组织经常在北海或颐和园的游船上开会,组织一些活动,邓仲卿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较多。地下党组织觉得邓仲卿为人正直,明辨是非,实际上已经站到了共产党这边。当国民党空军通知邓仲卿到司令部运输处拿飞机票准备撤离时,地下党组织派人将邓仲卿趁夜送到住在东四的地下党员家中隐藏。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邓仲卿参加了刘仁同志领导的北平城市工作组。4月份,邓仲卿到东郊民巷华北军区航空处报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