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暗战维也纳帝国饭店
王权
  二战结束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0年之久,直到1955年才恢复国家主权。该国地处欧洲腹地,首都维也纳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直接对抗的前线,各国情报机构纷纷在维也纳设立“分号”,间谍、情报贩子遍地都是。冷战时期,活跃在维也纳的各国间谍最多时竟达两万人,这座“音乐之城”俨然成为欧洲最大的“间谍之都”。

  看不见的“白银”

  1945年苏联红军从纳粹德军手里解放维也纳后,曾选择帝国饭店作为司令部。这座豪华饭店拥有近百年历史,希特勒年轻时就曾在此打过工,发迹后又趾高气扬地回来炫耀过。苏联人看中这里,不是为了名气,而是觉得这家饭店比较坚固,只要守住大门,旁人不易进入。

  自被苏军征用那天起,帝国饭店就变成英美情报机构觊觎的重要目标,每个情报员都想从它身上“咬口肉”下来。但这块“肉”相当硌牙。直到1949年,英国人才想出一个笨法子——“白银行动”。英国军情6处的外围组织先在维也纳郊区买下一间房屋,在那里开设售卖粗花呢服装的商店。随后,特工们轮番上阵,在店铺后院挖了一条直通帝国饭店的地道,接通苏军司令部的电缆,用录音机将苏联人的通话录下来。这样,军情6处的特工人员坐在地下室里,就可以监听维也纳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的一切电话内容。

  英国人的成功刺激了美国人。1951年,中情局驻维也纳情报站获得一份维也纳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联系的地下电缆网络图。情报人员请来华盛顿总部电讯室的纳尔森,这位老资格的电讯专家结合维也纳地下设施图和其他市政建设的资料,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将复杂的电缆网络图纸拼成完整的维也纳-莫斯科通信网络图。利用这份图纸,英美联手扩展“白银计划”,建立多条窃听专线,大大提高了窃听效率。

  到1953年“白银行动”结束前,英美掌握了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大量绝密情报。比如,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决裂后,英美为怎样制定对南新政策举棋不定,不清楚苏南决裂究竟是真是假。但后来,中情局从维也纳情报站得到消息,证实苏南决裂是彻底的,而且苏联并不打算向西欧进攻。后来,美国敢从欧洲调兵投入朝鲜战场,就是建立在这一情报基础之上。

  摧毁“无价之宝”

  在英美等国窃取苏联情报之际,在维也纳的苏联间谍们也没闲着,克格勃的帅哥美女们穿梭在帝国饭店的各种交际场合,寻找一切可能策反的目标,“白银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泄漏出去的。1953年,英国军情6处特工布莱克被策反,向克格勃透露计划详情。苏军秘密挖开帝国大厦附近的街道,用水泥堵死了英国人的“窃听地道”。

  克格勃在维也纳的策反工作一直持续到冷战后期,最大的成就是1984年策反中情局特工霍华德。正是从他手上,苏联获得了美国在莫斯科间谍网的绝密资料,中情局因此缺失惨重,三名以外交官身份为掩护的美国间谍遭驱逐,但最大的损失却是被中情局称为“无价之宝”的苏联科学家托尔卡切夫暴露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获得大量关于苏联军用飞机及相关系统的情报,它们都来自苏联雷达科学研究院的一名心怀不满的工程师,他就是托尔卡切夫。托尔卡切夫向中情局提供的情报是如此之多,以致于美国翻译人员无法跟上进度,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都没翻译完。托尔卡切夫的叛变,让苏联蒙受惨痛的损失,有人说,直到今天俄罗斯还能感到“隐隐作痛”。正是根据霍华德的情报,苏联政府迅速处决托尔卡切夫,算是堵住了飞机制造业的情报漏洞。    王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年终民生特稿1
   第A07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年终民生特稿1
   第A08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章克申城行动”:侵越美军白忙一场
暗战维也纳帝国饭店
报纸制造的战争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1暗战维也纳帝国饭店 2017-12-25 2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