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各就各位
该展览的重点就是文物的“归位”——回到它本来就身处的环境。“太上皇宫”是乾隆为自己造的宫殿。众所周知的“珍宝馆”其实是乾隆的“太上皇宫”。
故宫原状研究所副所长刘政宏表示,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物”其实本来都是宫廷生活里的物件。它们可能原本是皇后大寿时所用过的果盘、踏过的地毯、靠过的坐垫……它们都曾经在现实生活发挥实际功用。把这些生活用品恢复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如同把植物移植到现实的土壤中,让其继续生长。而这样的展览惟有故宫可以办得到,因为只有故宫至今拥有最完整的大型宫殿群。观众步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一些影视城中体验的所谓“穿越”,相比之下,根本不值一提。
该展览从2016年开始筹备,2018年开放第一阶段,2019年开放第二阶段,历时4年,到2020年正式全部开放。
真品融入场景
2018年下半年计划开放的是珍宝馆中轴线边宁寿宫内的皇极殿和养心殿。养心殿作为太上皇帝的寝宫,一样有宝座“标配”,殿内有一个楠木制成的多宝阁,正在由故宫科技部的专家进行悉心修复,重新组装,约半年后整修完毕,多宝阁恢复之后将陈列皇帝赏玩的众多文物,因最大限度还原当时场景,所陈列的文物都是以真品出现。
东暖阁还将展出一件重要文物——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是一件重要的礼器。刘政宏介绍道,乐寿堂东西暖阁都是慈禧寝宫,包括慈禧时期的炕,用具都在原处。“进入明间,观众体味的是乾隆时期,两旁的暖阁就是慈禧时期。在观赏时,观众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清中期清晚期的两种状态,从床帐被褥,刺绣风格,陈设品上都能觉察到时代的差别,明白这些内檐在历史上的变化。”
视频拓展视野
昨天在网上引起观众热议的故宫系列纪录片之一《唤醒时间的技艺》,展现了文物修复师王津及其团队,如何修复6只瑞士古董钟表的故事,由著名导演李少红执导,再现了因《我为故宫修文物》一片而被称为“故宫男神”的王津,面对传统文化的专注与虔诚。
据悉,“原状展”等工作情景,也将以视频形式记录,会成为纪录片素材,今后重新剪辑在网上播放。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观众以主观视角360度全方位无死角观察文物,以及文物与文物之间的“对话”,乃至有多少文物专家为此付出了卓越智慧和辛勤汗水。如此,能让更多人了解国宝的前世今生,让文化能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得以传输、生长。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