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升,对优化上海营商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既是塑造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对上海形成更加开放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市金融党委书记、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表示,上海金融业将按照要求在加强监管中提高开放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他透露,未来市金融办在保留“金融服务办公室”这块牌子的基础上,考虑加挂“地方金融监管局”的牌子。
此外,上海将聚焦国家重要战略和重点领域,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投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促进金融业主动服务“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品牌打响,支持更多优质金融资源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持续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针对科技企业需求增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筹设民营银行、提升上海股交中心“科技创新板”等具体举措,推动科技融资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对外开放是上海的重要优势,已有强项要更强更优,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创新步伐。”郑杨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使外资金融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鼓励支持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合资或独资金融机构。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和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合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辐射全球的金融网络体系和支撑体系。此外,上海还将继续吸引重点金融机构在沪发展,吸引金融央企设立上海总部,推动符合条件的国资、民营企业在沪发起设立各类非银金融机构,进一步巩固上海在集聚金融机构方面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形成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上海金融办正以司法改革试点为契机,会同沪司法部门、市人大、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共同推动有关立法的完善工作,推进相关法律、法规适时修订,推动设立上海金融法院,加大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普惠金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同时也是上海金融系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针对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和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上海将不断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力度,完善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政策,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建立普惠金融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可获得性。
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