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虚无缥缈不等于高深~~~
虚无缥缈不等于高深~~~
虚无缥缈不等于高深~~~
虚无缥缈不等于高深~~~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虚无缥缈不等于高深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交响乐
朱渊
■ 陈燮阳指挥上交演奏朱践耳作品 记者 郭新洋 摄(资料照片)
  “优秀的交响乐,最紧要是好听、易懂、受众广,”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在昨日举行的“新时代的交响乐”论坛上谈及,如今交响乐新作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忽略可听性、重技巧而轻视旋律性等问题。他指出,选择虚无缥缈的主题不等于高深,创作难拉难听又难懂的作品不等于创新。跨入新时代,拥有世界最多琴童的中国,需要怎样的交响乐?

  新曲最终要面向大众

  学术性和普及性,技巧性和可听性,原不该是对立的,然而,在近十几年来的创新作品中,这样的矛盾日益突出,且成为交响新作的通病。许多国际比赛、作曲比赛看重“新意”,新人们又急切要展示高超技术,似乎大家都忽略了,新曲最终也是要面向大众,给大家听的。

  面对艰深晦涩的编曲,一味提升演奏难度却很少去考量旋律的可听性的作品,陈燮阳总结就是:“怎么难拉怎么写、怎么难懂怎么编。”这类作品往往会让乐队犯难好一阵,想让作曲者改改吧,又容易被质疑“水平不够”。对此,陈燮阳直言不讳:“别说乐队了,就连我,有时候拿到些莫名所以的新作品也不知道该怎么指挥。”他就曾为一部交响作品伤透脑筋,谱子上各种乐器配得花里胡哨,可真演奏起来却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他说:“我就不明白,选些虚无缥缈的主题,有何意义?如果连乐队都犯难,这样的交响曲,老百姓怎么听得懂?” 

  传播广泛才能成经典

  当然,就交响乐本身的发展,无论是配器探索、演奏技巧,圈里圈外的追求各不相同。为了寻求交响乐能够体现的多样化面貌,作曲家会做出各种未必能够得到普通大众理解的尝试。以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举例,老先生一生写过包括《第四交响曲》《百年沧桑》等许多管弦乐作品、交响作品或是合唱作品。然而,在交响乐尚不普及的年代,老百姓最熟悉他的作品,依然是创作《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的音乐家。

  伟大的艺术家都懂得多方探索,能够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譬如朱践耳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交响组曲《黔岭素描》就被频繁演绎,流传至今。其实,世界许多作曲家都有能驾驭各种音乐风格、题材的能力,而通常,那些流传最广的作品会成为他的印记。正如作曲家奚其明强调的:“受众广才有传播度,有传播度才能留下来。”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连载
   第A20版:阅读
   第A21版:金色池塘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家装专版
   第A24版:家装专版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交响乐
期待原创经典
“上海生日”之谜被揭开
高希希留印好莱坞中国剧院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3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交响乐 2018-01-19 2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