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决定实施钻井救人
4号井发现4名生存矿工后,指挥部立即确定两套施救方案。一个方案是,从1号井沿5号线修复冒落巷道,通往4号井救生;二是从4号井打钻救人。受领任务后,新矿集团孙村矿掘进矿长高岩、掘进副总刘传明带领身经百战的掘进工火速赶往5号线。
“最难就在5号线。”孙村矿调度室主任徐西清向记者介绍说,“从图纸上看,大概有300米的距离,但实际需修复的巷道远超300米。放眼望去,巷道几乎全部冒落、不成形,而且还有两条上下山。”
为了加快进度,他们把全部人员分成三班,从早7时到晚11时,轮换作业。由于井下运输系统全面瘫痪,所有救援材料全部需要肩扛手抬,运送一些较大的支护用木柱时,就算遇到30多度的上山路,也只能用绳子一点一点往上拉。
当修复一个交叉巷道拐弯处时,眼尖的巷修老班长方敬田,突然发现左向巷道有冒顶危险,说时迟那时快,他一嗓子把刚刚进去作业的几名矿工喊了回来,人员刚出来,就听到“轰隆”一声,四五米高的巷道瞬间坍塌下来,所有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要紧,好人平安!”不知谁说了这么句话,才把紧张气氛缓解下来。为了早日救出4名被困矿工,他们又打起精神,继续向前开通,并成功绕过坍塌巷道。当开进到六七十米时,突然发现前方大量涌水,情况十分危急。方敬田马上命令大家迅速撤离。升井后,他们向指挥部作了详细汇报,指挥部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定实施第二套方案:钻井救人!
但是大口径钻井救人,此前世界上只有两个成功的例子。
2002年7月25日,美国魁溪煤矿发生水灾事故,9名矿工被困井下80余米处。9天后,救援人员通过大口径钻孔成功将被困矿工救出。这次救援的难题是保持井下气压与水压的相对平衡及施工救援通道的畅通。
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陷于700米深的地下。69天后,33名被困矿工通过大口径钻孔获救。由于铜矿地处沙漠,地下岩石坚硬、无水,为施工钻孔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东平邑救援能否又一次创造奇迹?
杜兵建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队特勘队的专家,也是事故救援现场钻井专家组组长。据他介绍,此次救援使用的大直径救生钻孔设备具有运动灵活、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其最大提升力为90.7吨,钻井深度可达1500米以上,是国内深孔钻探领域的顶尖设备。4号大直径救生钻孔的引导孔(小钻孔)直径为261毫米,大钻孔直径为720毫米。之所以花费二十多天,是因为地层条件太过复杂,大直径钻孔要经过碎石层、含水层、泥浆层、砂岩层以及裂缝和溶洞,再加上采空区坍塌造成巷道变形,钻机打到地下220米的过程中充斥各种变数。要在这种地质体上打出一个完整的大直径钻孔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救援团队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杨涛是北京中煤大地公司救援队队长。他们12月29日接到调度指令,次日中午就赶到现场,T200钻机和配套设备装运了几大车。
“我们借鉴破碎岩层施工经验,首先用旋挖钻机破碎地面表层,再用大直径潜孔锤反循环钻井工艺进行施工。这是我们首次使用该工艺进行施工。我们发现,运用该工艺进行挖掘,速度是原来运用工艺的5倍。”杨涛说。
承担打通5号救生钻孔任务的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也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七支队伍之一,该队配备了国际最先进的德国宝峨RBT-90型钻机。12月26日15时30分,救援队接到国家救援中心的指令后,星夜兼程,27日凌晨2时到达矿难现场。救援人员没有休息,立即拟定初步救援计划。据一工区副队长张德福介绍:“这台大型钻机是2013年从德国购买的。2015年3月,该队曾经针对这台钻机的使用,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后来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开展演练。”这也给此次施工带来很多困难,但是这支顽强的救援队没有屈服,每天工作12小时。为了用好这一先进装备,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特意请来了4名德国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