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追忆力学家教育家何友声院士
~~~追忆力学家教育家何友声院士
~~~追忆力学家教育家何友声院士
~~~追忆力学家教育家何友声院士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要国家有需要,就要上!”
追忆力学家教育家何友声院士
易蓉 王钰
  他一心怀着为祖国造船的梦想,一生奋斗,曾率先倡导研究螺旋桨激振力,及时追逐国际潮流,使中国设计的船舶减振性能一跃足与国外媲美;他敢于迎接挑战突破难关,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作出卓越科学技术贡献;他热爱讲堂,珍爱学生,一生都与学生在一起。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我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研究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共上海市委原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何友声同志于2018年1月17日0时6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7岁。这几天,在互联网的追思页面上,有近4万人为他点亮烛光。

  爱上海洋 立志造船

  何友声生在宁波,4岁到上海,常在海上来回两城,很小就对海洋产生了感情和兴趣。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他就参加了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因为对大海的喜爱,选择了当时唯一有造船专业的同济大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手设计一艘大船。

  大学期间,何友声的成绩在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1957年被选送到由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筹办的第一届清华“力学研究班”主修流体力学。

  为国钻研 敢于争先

  何友声一生顺应国家、时代的感召,从船舶到火箭,他说“只要国家有需要,就要上!”只要国家科技发展需要,他就一门心思投入刻苦钻研。上海市科委曾组织全市力量从事探空火箭的研制探索工作,他被任命为总负责人,率领上百名技术人员建起小型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和管路试验装置,随后又协助筹建上海机电设计院(即探空火箭设计研究院前身)以及在上海交大创建工程力学系。1958年11月还在上海宝山高炮阵地发射成功了一枚直径200cm的固体燃料小火箭,居全国之先。从事火箭行业的三年期间他先后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0余篇,在力学界初露锋芒。

  开拓创新 成绩斐然

  60年代,随着全国学科布局变化,何友声又一次回归到了水动力学科的老本行。他为我国开辟了水翼理论的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所开发的水翼性能理论计算方法在中国水翼艇的设计中沿用至今;他开拓研究空泡流、出入水、空化机理等水动力问题,与合作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带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何友声是为船舶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是坚持与学生同路的教育者,也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践行者。

  他始终乐观开朗,坚定自若,正气凛然。“正身律物,轻利重德,学贵致用,以勤补拙”,这是他用一生履行的誓言。

  本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王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连载
   第A20版:阅读
   第A21版:金色池塘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家装专版
   第A24版:家装专版
跳槽越频繁就业满意度越低
倪阿姨的“金点子”
复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硅激光器
“只要国家有需要,就要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只要国家有需要,就要上!” 2018-01-19 2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