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洋 立志造船
何友声生在宁波,4岁到上海,常在海上来回两城,很小就对海洋产生了感情和兴趣。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他就参加了各个大学的招生考试,因为对大海的喜爱,选择了当时唯一有造船专业的同济大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亲手设计一艘大船。
大学期间,何友声的成绩在年级里一直名列前茅,1957年被选送到由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筹办的第一届清华“力学研究班”主修流体力学。
为国钻研 敢于争先
何友声一生顺应国家、时代的感召,从船舶到火箭,他说“只要国家有需要,就要上!”只要国家科技发展需要,他就一门心思投入刻苦钻研。上海市科委曾组织全市力量从事探空火箭的研制探索工作,他被任命为总负责人,率领上百名技术人员建起小型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和管路试验装置,随后又协助筹建上海机电设计院(即探空火箭设计研究院前身)以及在上海交大创建工程力学系。1958年11月还在上海宝山高炮阵地发射成功了一枚直径200cm的固体燃料小火箭,居全国之先。从事火箭行业的三年期间他先后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0余篇,在力学界初露锋芒。
开拓创新 成绩斐然
60年代,随着全国学科布局变化,何友声又一次回归到了水动力学科的老本行。他为我国开辟了水翼理论的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所开发的水翼性能理论计算方法在中国水翼艇的设计中沿用至今;他开拓研究空泡流、出入水、空化机理等水动力问题,与合作者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论文,带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何友声是为船舶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是坚持与学生同路的教育者,也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践行者。
他始终乐观开朗,坚定自若,正气凛然。“正身律物,轻利重德,学贵致用,以勤补拙”,这是他用一生履行的誓言。
本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