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人揪心的0.8米
4名被困矿工原计划于1月23日升井,但由于施工情况复杂,救援计划一再被推迟。
1月23日中午12:36,5号大口径救生孔终于被打到了地下217.8米的预定位置,这也是救援现场第一个打到这个位置的大口径救生孔。因为地质复杂,救生孔并没有直接与被困矿工所在的巷道贯通。
救生孔和巷道间还隔着0.8米。这是多么让人揪心的0.8米啊!
5号救生孔的施工方,国家矿山救援队淮南队工区书记李友俊说,难度超过想象,工作三十多年,从没遇到这么困难的情况。矿区的地质条件太复杂,经常出现漏水、塌陷、钻头被埋的情况。多种因素造成了钻头进度缓慢。4号、5号大口径救生孔同时开工,只要有一个打通就有希望。在尝试多种救援方式后,救援的希望寄托到了5号孔上。但打通5号孔的过程,并不顺利。
据山东黄金救援队归来庄矿的杨光介绍,在5号钻孔出现卡钻等多种情况下,黄金救援队及时配合淮南救援队,做好安装2套15千瓦渣浆泵的工作,并利用2套高精度全站仪,准确测出垂直度,连续加班,配合淮南队在5号孔内成功下放162米套管(口径710毫米)。
在5号钻孔偏斜、井下人员用最原始的钎子手工掘进困难、失去信心、指挥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归来庄矿公司的刘立全积极建议利用7号生命输送通道实施下放2套风镐,让井下生存人员进行自救并缩短施工时间的建议。经指挥部同意后,立即自公司运送高压风管300米,空压机1台及购买配套物资,组织15名精干人员,加班加点,冒着零下12摄氏度的严寒,花了2天时间,在地表试用成功。然后制作风镐安装及拆卸视频录制到手机上,并下放到井下供井下人员学习。
1月26日21时至27日5时,利用8个小时的时间,在吊车的配合下,风镐安全下放至井下作业面,4名矿工试用后效果非常好。
1月27日11时8分,指挥部批准开始向井下的风镐供风,井下矿工开始施工,有了机械设备的支持,矿工体力消耗大大降低,信心十足,不间断地施工,至16时6分,井下矿工汇报,已经打通一个小孔,并从孔内出水。井上井下备受鼓舞,大大提高了救人速度。
由于塌方时有发生,要想通过钻井打孔救人,固井环节变得至关重要。
1月5日中午,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组成的胜利油田救援队接到任务,要求为钻至54米、直径1.25米的5号救援井实施首次固井。施工中,稍有不慎,都会危及被困矿工生命。在没有套管附件的情况下,胜利油田黄河钻井总公司首席固井专家李延伟和同事们对施工方案反复论证,精心操作,成功完成光管固井。
1月17日,5号井钻进至170多米,开始实施关键的二次固井。在没有扶正器的情况下,固井人员在后方提前完成相关配方的凝固试验,确定最佳加药配方。同时采用低排量精准施工,尽可能消除套管侧斜等不利影响,确保施工安全平稳。在打井遇到卡钻的情况下,李延伟提出清洗解卡方案,并组织泵车展开连续施工,成功解除卡钻故障。
按照救援指挥部计划,大口径救生孔打通后,在救生孔中安装管道进行固井工作,将被困人员用罐笼从管道中救出。管道直径为60厘米,长度为230米,要把这样长度的管道连接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对精度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救援管道的焊接就成为救援任务的关键一环。
1月15日,临沂奥德集团接到指挥部通知,希望能组织专业救援队,焊接特种管道,参与平邑矿难救援。奥德集团工程部副部长张洪坤临危受命,赶赴现场,担任现场救援队长,救援队共7组36人,分为4个现场施工组和3个后方施工组。1月15日当天,各小组就投入了紧张的救援施工中。他们克服困难,使用氩弧焊,分段焊接,将误差降到最低,保质保量,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当将170米的特管按照分段焊接的方式下入救生孔内,许多专家都对奥德集团的精度焊接技术表示赞叹,拥有多年救援经验的两名德国钻探专家也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No.1”“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