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从画西厢看马得笔墨
元杂剧《西厢记》根于唐传奇《莺莺传》,讲的是书生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张生始乱终弃,莺莺是个被遗弃的悲剧女性。中国人不喜欢悲剧的结局。故事逐步发展修改,到了元代王实甫手里,遂成就为戏剧艺术,安上了光明的尾巴,全剧深化为反封建的主题。到了现代,《西厢记》几成家喻户晓的故事,有点文化的人,谁个不知张君瑞和崔莺莺,尤其熟悉那从性格模糊的丫环转化为一身侠气的红娘。这要归功于京剧名旦荀慧生了。
荀慧生取西厢记中有关于红娘的情节,集中起来,合为《红娘》一剧,唱红京津沪诸地而遍及各大码头。而张君秋唱《西厢记》,又力挺张和崔为主角,全剧头尾完整,还制了些新腔。两位名旦,如果唱个对台戏,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才子佳人是画戏的好资料。戏曲画旧时多见于旧小说的插图和年画,画风乃传统写实,而且大同小异,缺少鲜明艺术特色。自现代漫画艺术兴起,遂有戏曲漫画。老一辈画家中以关良,韩羽,马得三家为最,其笔墨的共同形式是写意。戏剧家吴祖光曾予置评,谓就审美情趣而言,关良以拙获誉,韩羽以奇致胜,马得则以美见长。此论是切中要理的。但对马得的笔墨,我还要补充一个字:“约。”其用笔在约也!生活中每一块木头其实都是一尊佛,只要把木块的非佛多余部分去掉,就是一尊佛了。马得是位削除非佛的高手,他不出手则已,出手就处理得绝对干净,一点多余的木屑都不留下,可谓斫轮老手。
马得这张画是“游园”,取意于评话本西厢记“惊艳”中游殿唱段:“随喜了上方佛殿,又来到下方僧院。厨房近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我数毕罗汉,参过菩萨,拜罢圣贤,正撞着五百年风流业冤。”这一段是全剧的总契机——张生突然遇见了莺莺。全剧情节正是从这里正式开始,逐步进入一个又一个高潮的。
张生借居西厢;贼兵围寺要娶莺莺,老夫人声明能救此难的嫁以莺莺;张生邀白马将军破贼;老夫人赖婚;红娘助莺莺私会张生,事发后老夫人逼张生取功名。最后莺莺送张生去应试,有一段唱乃绝妙好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该剧最后一个高潮,其后虽还有若干情节,但高潮已过,成了强弩之末。
全剧故事曲折多姿,戏以崔莺莺和红娘为多,马得则另辟蹊径,从两个男性角色下笔,提纲挈领,神采飞扬。看过西厢记的人,从马得这张画上,便能看到全剧的影子,这是马得画戏取材之“约”。约者简略干净也,美也就在其中了。马得作画是得意忘形,我配文是得意忘言,不亦乐乎!
按:本连载承蒙马得遗孀陈汝勤女士以及程立、翁思再先生玉成,特此鸣谢。
明天起连载小说《海上芳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