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送礼成了灾难”
江曾培
  江曾培

  狗年春节将至,在外务工的人多准备回乡与家人团聚,内心充满着喜悦的期待,但不少人同时又害怕还乡,怕的是要付出一笔沉重的“人情消费”,严重的就成了“恐归族”。邻居的一位保姆近来就有着这样的纠结:不回去,感情上失落;回去,钱袋子失落。怎么办?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可贵的,讲人情、重礼数,是个好传统,适当的“人情消费”,是正常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讲人情、重礼数,是好传统。然而,传统的贺年,多是一种祝颂,一种嘘寒问暖,一种衷心关怀,有些人也互送礼品,也只是人情物化的一种表现,强调的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重的是亲“情”友“情”,而不是物质的“礼”。“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寄友,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近些年来,“人情消费”多在物质上攀比,呈越来越高之势。除了过年过节,遇到婚丧嫁娶、入学就职、子女出生、生病住院,只要有个什么由头,亲戚、朋友均要“表示”,且数额越来越大。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个农户家庭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甚快,农民陷入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怪圈。调查显示,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仅次于饮食支出。农户饮食的平均支出为6462.3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为5297.4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安徽省阜阳市一农户反映,“现在农村过年办喜事特别多,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都不敢回家过年。”这也就造成了像邻家保姆那样的“恐归族”。

  “人情消费”的物质化、功利化,使礼品的金钱价格越来越高,相互间情谊却越来越淡,如今不少人送礼,并非真挚感情的体现,或是迫于社会风气,无奈跟进;或是碍于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或是拉关系、做交易的一种手段;从而把“礼轻情意重”变成“礼重情意轻”,把“鹅毛”易为“鹅”,把“礼尚往来”换成“礼上往来”,这是对人情交往传统的一种异化。

  这种情况在城市虽然要好一点,但这种异化了的“人情消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7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55.4%的受访大学生也为人情消费苦恼。城市中的学生尚且如此,成人的这方面“苦恼”当会更重些。

  人情消费成为“人情债”,“送礼成了灾难”,为了解除百姓这一烦苦,在坚持以反腐之剑斩除“礼贿”的同时,需要大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俗不易,贵在因民。”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发动民众制定文明公约,把反对“天价人情’”、铺张浪费列入其中,既起了约束作用,又为大量苦于“人情债”者解了套,效果甚好,值得借鉴推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24版:新民健康
莫让“送礼成了灾难”
春节,难忘的过年情结
握别之后
归舟
冬日公园暖意浓
雪后晴
风雨之中,真爱长征精神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莫让“送礼成了灾难” 2018-02-07 2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