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驶过人行横道线时,选择主动停车,让行人先走,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交通行为整治和纠正之后,于机动车驾驶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习惯了。
而似乎还没有完全形成习惯的是,行人在看到礼让的机动车之后,常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先走了,很多人还是按老习惯停下等车。
也许,不少行人还不太了解机动车的这种改变。有司机抱怨:我停下了,行人还是不动,有时需要摇下窗子招呼他们走。还有司机担心:看到有车子要开过,不少老人急急忙忙过马路,一溜小跑的,其实很想对他们说,不要急,慢点走,我会等你。
不妨就从“礼让行人”这个交通行为法规,来看一看一项涉及众多人群、也涉及到城市运行的非常具体的改进,需要经过怎样一段推广、普及、见效的“三部曲”历程。
据报道,“礼让”出台之前,也曾引起过争论。机动车是否需要无条件地让、通行速度会否因“礼让”受影响等等,一项规则的出台,经过充分的议论是好事,至少可以在事前更全面地了解到推行之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从而进行更多的完善。
出台之初的一段时间,自然是不少驾驶员的适应周期。期间也有过些许尴尬,有的驾驶员认为自己明明让了,结果还是“没让对”,难免有所吐槽。所幸交警等很快推出了生动易懂的漫画、动图来做出解读,也有受到礼让的行人那发自内心的朝驾驶员的深深一躬,让原本看上去难免有些冷冰冰的规则,透露出更多的暖意。
接下来就到了目前的阶段。那就是,很多驾驶员已经会让,却还有不少行人不知道、不明确、不习惯。在“礼让行人”已渐成共识的情况下,略微加快步伐穿过马路,既不是犹豫着等,也不需要太过着急奔跑,不仅是安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交通整体提速。
除了充分的信息知晓,合适的步伐节奏还来源于信心。对规则合理性以及推行力度的信心,对驾驶员守法观念的信心,对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信心。从“礼让行人”不断推动的进程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保有这份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