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话反应镜头
叶永烈
  叶永烈

  大约是积习难改,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往往会关注镜头语言的运用,因为早年当过电影编导。近来我特别注意起反应镜头。

  在小说中,常有“见状大惊”、“闻言大喜”之类描写,用影视来表现,那就是反应镜头。比如,前面的镜头是足球队员一个劲射,破门,后面紧接一个球迷热烈欢呼的镜头,便是反应镜头。

  我曾经在上海杂技场拍摄马戏。当时,我作为导演,除了两台电影摄影机专注于拍摄马戏团的表演之外,还安排了一位摄影师负责“吊镜头”,即用长焦距镜头悄悄对准观众席,拍摄观众的反应。他的眼睛很尖,专找那些表情格外丰富的观众,抓拍一个个开怀大笑的“表情包”镜头。由于他躲在暗处远距离偷拍,观众不知不觉,所以那些笑逐颜开的镜头非常自然。进入后期剪辑时,当需要欢笑的反应镜头时,就从他拍摄的一大堆欢笑镜头里挑选一个插进去,就像厨师炒菜时随手抓一把葱花或者蒜末似的。用电影厂的行话来说,这叫“捞一把拣拣”。其实,拣出来的扑哧一笑的反应镜头,未必是观众看马戏那个动作时发出的,反正导演口袋里有一大把笑的镜头,需要时插一个进去就行了。

  大约知道了这些反应镜头的来历,我在观看当今一些电视节目,随手记下若干弊病:

  一曰喧宾夺主。反应镜头是用来衬托气氛的,是宾不是主,是叶不是花。然而我在观看某些喜剧、小品、脱口秀、相声节目时,见到的反应镜头中,总是坐在观众席前几排的几位经过刻意打扮、浓妆艳抹的时尚小姐的大特写。不知她们跟节目组或者电视台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关系,所以频频出镜,却表情做作,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反应镜头通常以全景或者中景为主,镜头短,一闪而过,烘托一下气氛而已,但是这种美女观众大特写往往很长,穿插在节目中,宾成了主,看上去很不舒服。

  二曰偷懒模式。与那些矫情的美女反应镜头相反,一家拥有甚高收视率的电视台的一些小品、相声节目的反应镜头,千篇一律用同一个发出笑声的剧场大全景镜头。仿佛导演口袋里的笑的反应镜头只那么一个,到了小品、相声包袱打响时,就塞进这个大全景。何况那个大全景镜头的左下角的白胡子观众只半个脸,摄影构图太不讲究。大约是在拍摄这些小品、相声节目时,没有摄影机专门拍摄观众反应镜头,所以导演口袋里只有那么一个大全景而已,“插”来“插”去总是这个镜头。

  三曰插错地方。插入反应镜头的地方,也就是切入点,必须是小品中笑点之后。很遗憾,诸多喜剧、小品节目把反应镜头插在笑点之前,甚至插在笑点之处。正因为这样,我正要欣赏节目中最令人发笑的表演时,却在最精彩之处被打断了,提前切入观众反应镜头。还有的把观众反应镜头插在不合适、不需要的地方,真的成了所谓“插科打诨”了。

  四曰碎片化。其实,小品、相声、脱口秀节目不必插入那么多观众大笑、鼓掌之类的反应镜头,通常一头一尾出现剧场全景镜头,配以观众笑声、掌声的画外音就可以。偶尔中间插一、两个观众反应镜头。这类节目以长镜头为佳,运用推拉摇移变换景位,不应插入过多反应镜头而造成碎片化。有的喜剧比赛节目,设有评委。在表演结束之后,由一个个评委发表评论意见,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些评委往往是影视界名人。常见在喜剧比赛节目之中,大量插入评委惊讶状、窃喜状、指指点点状、交头接耳状、抓耳挠腮状、前仰后合状的反应镜头,把好端端的一幕喜剧大餐,剁成一大堆碎片!

  就拍摄反应镜头而言,也应不断变换拍摄角度、景位大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采取偷拍、抓拍,画面切换要自然,如行云流水,切忌蹦来蹦去。

  以上是我对不当的反应镜头的反应,权且博君一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健康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广告
闲话反应镜头
腊月回到一座城
黛玉为何为贾妃所疏
雪乡
箸·住·筷
有灵魂的墙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闲话反应镜头 2018-02-12 2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