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箸·住·筷
陈钰鹏
  陈钰鹏

  筷乃夹取食物的餐具,筷的别名有箸、筯、齐肩大士……箸同筯。但“借箸”不是“借筷子”的意思。张良曾对刘邦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意为借刘邦吃饭的筷子,用来比画当时的形势。“借箸”遂成为“代人策划”之意。还有一个与筷子有关的成语亦很有意思:送人一双金筷子,不是因为金的贵重,而是为了表彰其人的刚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赐箸表直”:“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帝曰:‘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箸,表卿之直也。’璟遂下殿拜谢。”

  早些年参加过一次老朋友聚餐,在座皆是一些有过国外生活体验的人。席间话题转到了餐具——筷子和刀叉,有的说筷子灵活,有的说刀叉利索。刀叉派中的一员举了一个说明筷子弊端的例子:“吃着吃着,一位老兄拿起面前的一根筷子,将其大头伸进头发丛中,一个劲儿挠起头皮来矣。”“不对,不对,你老兄说的根本不能成为筷子缺点的证据,那是某些人的素质问题,与筷子无关。”“对。”一位筷子派附和说,“我在国外也看见过一个服务员顺手拿起一把洗干净的叉子刮手臂呢。”争了半天,原来论据和论点没有对上号。不过中国是用筷大国之一,也许有必要借这一话题说说用筷子的规矩和用筷人的素质。

  用筷子其实是有一套礼仪的,有很多“不”需要遵守。因箸与“住”同音,而住也表示“停止”和“不做”的意思。如“不敲筷”:用筷子敲打盘子或碗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只有小孩子会乱敲,要么你对上菜慢了不满,或者表示你这个人很无聊,所以人们往往骂敲筷子的人为“讨饭坯”。“不竖筷”:筷子必须水平放在桌上,不能将筷子竖插在饭上或菜肴上,否则很不吉利。“不作半途筷”:用筷夹起了盘中的菜,但很快又放回去,这是不礼貌、不卫生的做法。“不游筷”:拿着筷子在这个盘子里拨两下,又到那个盘子里戳两下,没个定数,不知想吃哪个菜。“不抄底”:不能在菜碗里翻来翻去,抄底儿寻觅自己爱吃的东西。“不窥筷”:手擎着筷子,却不出手,东瞅瞅,西瞧瞧,好像对哪个菜都不满意似的——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不吮筷”(小孩子多有这样的动作)。“不泪筷”:夹菜过程中不能滴答汁汤。(尽量)“不掉筷”。

  古代的帝王和贵族家庭都备有银筷,用以鉴别食物是否有毒。传说以前有个人但凡在外面吃饭总是自带筷子,一次上他妻子亲戚家吃饭,妻子不许他自带筷子,他只好不带。开饭时,他拿着筷子心里甚是别扭,突然将筷子往一个客人的饭碗里一插,并问:“你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你拿我当亡灵么?”(中国自古祭祖时才将筷子插在饭上或肉上)“没有,没有,我跟你开个玩笑而已。”妻子听了心里又好气又好笑:“这个死老公真有心机。”其实,几年前国内外已报道了“百度智能筷”,可通过内装式传感器和测量仪,得知大米中的含镉量、所用的食用油是否来自地沟油以及其他有害数据是否超标。对此,有的人非常期待,有的则觉得,需要者也许不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健康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广告
闲话反应镜头
腊月回到一座城
黛玉为何为贾妃所疏
雪乡
箸·住·筷
有灵魂的墙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箸·住·筷 2018-02-12 2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