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春节,看上去都很相似,但是每一年的春节又是不相同的。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而这几十年来,作为中国人第一节日的春节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从不同年代春节期间的《新民晚报》中,寻找上海人过年发生了哪些改变。
1978—1989
过年有了新气象
1978年,上海人在零售上的花费是54.1亿元人民币,刚刚过去的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13125.26亿元。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从“供得上”,逐渐变成“供得好”。
商品供应渐丰富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人们对于购物的最大印象,可能就是票证,不仅花样繁多,且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差别地进行供给。粮、油、肉、蛋、鱼、盐、烟、糖、酒、火柴、肥皂、洗衣粉、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毛巾、汗衫、被单、煤球、煤饼等,都先后实行过或长或短的凭票、凭证供应,因而春节时候的供销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1982年1月24日(除夕),新民晚报头版的《佳肴美味何处来……》的文章,就展现了当时广大财贸职工如何为市民采办年货,“今年春节,全市有二百多万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买到了二斤大家爱吃的红壳鸡蛋。加起来就是数百万斤,这可不是小数字,……”,“上海的人民是喜欢吃黄鱼的,尤其是吃年夜饭,没有黄鱼,就少了主菜,……,市水产部门有关人员听说外省有的居民喜爱吃海鳗,他们灵活机动地将本市的海鳗与他们调黄鱼。……”
到了80年代末,商品供应逐渐丰富。1989年2月7日(年初二)的晚报头版上,就刊有一篇《今年春节猪头供应超去年 七天上市万余吨》的文章。
在计划经济年代,在上海能分到一套公房还是不容易的,一般几口人,甚至几代人住一个屋顶下也是常有的事。1983年2月14日(年初二)头版,新民晚报刊登《本市采取措施逐步改善居民住房 百万平方米新住宅开始分配》的文章,其中提到“今年春节到‘五一’前后,本市各系统建房单位和房地部门将拿出不少于一百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解决本市一批年大结婚无房户、落实政策对象、拆迁户和各类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困难。”这在当时也显示出政府部门为解决住房难而做的努力。
过年出现新时尚
今天,不少人已经习惯了到饭店吃年夜饭,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这还是新鲜事。
1984年2月2日(年初一)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杏花楼”上首开“年夜饭”》,其中提到这是杏花楼126年以来,第一次为顾客开设年夜饭。
1986年2月9日(年初一)的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上海人“过年皇历”在变》的文章,其中就提到这一年大年夜,杏花楼、燕云楼等各家饭店订出四百多桌年夜饭,是黄浦区开办年夜饭四年来最多的一年。
同时,“水果、蛋糕拎瓶酒”的单调老一套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争购人参、蜂皇浆等营养补品馈赠给老人。
1983年,央视制作播出了第一届春晚,很多人对当年的节目记忆犹新。对于上海人来说,除了看春晚之,春节的其他娱乐活动也是十分精彩。
1985年2月21日(年初二)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万余人涌向游乐场》的文章,其中提到正月初一,上海万余名男女老少涌向新开辟的游乐场所,“玩”已成为这一年春节一大亮点。
为期五天的“1986年春节文庙书市”是这一年上海人关注的文化热点。1986年2月10日(年初二)的新民晚报刊登了《初一文庙“淘书”乐》的文章,其中提到修缮一新的文庙第一次在春节开书市,各方爱书人都闻讯赶来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
1989年2月7日(年初二)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卡拉OK飘出春之声》的文章,其中提到蛇年初一晚,许多不满足传统过节方式的市民尝试了一种新的形式,围在“卡拉OK”机前大唱心中喜爱的歌。
这一天的晚报还刊发《街头服装如春花》的摄影报道,提到随着经济政策的开放,人们的消费观正发生变化,从大年夜到年初一,上海街头服装,如春花争妍斗艳。
经济发展脚步快
1981年初,上海滑稽剧团排了一出反映青年响应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自谋就业出路的新戏《路灯下的宝贝》,戏中“宝贝”原型就是虞惠和。据当时报载,虞惠和是上海第一批个体工商户中最年轻的一个:1979年末,年仅19岁的他拿着手写的营业执照,在家门口摆了个修自行车的摊位。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已经从习惯于传统的国有“铁饭碗”,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在1983年2月13日(年初一)的晚报上刊登了一篇《“招手轿车”上街第一天》的文章,其中就提到黄浦合作出租汽车服务公司,以待业青年为主题,工资随营业额而浮动,不限制工作时间,允许驾驶员多劳多得。
私人汽车在80年代的上海已出现,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在1985年2月21日(年初二)的新民晚报中提到上海出现了三辆私人汽车,其中一位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另外一位则是工程师,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
1990-1999
消费时代悄然至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拜年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而从1990年至1999年,上海有近200万户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住房。消费时代悄然而至,让这十年的春节又呈现出了另外一个特点。
新春拜年新方式
1990年的那个春节,上海的BP机用户已经突破2万户,并且有10万门私人电话。“888”、“59”(节日愉快的电话代码)已经成为了“流行语”,拜年者乘坐出租车的不少,“三代同车”拜年方便的面包车也被预订一空。这在当年初一的新民晚报的《上海人新春拜年小镜头》一文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到了1993年春节的时候,上海大约有20万BP机用户,年初一凌晨起,“1993168”、“1993888”以及代表节日愉快的“59”,通过传呼中心传至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一天通过电话拜年的用户更多,住宅电话用户已经发展到40万户,零时至7时,在市内电话局的拜年电话高达30万次之多。
1995年的大年初一,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昨夜今晨拜年电话有特点》,其中提到今年春节,是邮电部首次在全国实行国内外长途直播大折价,也是本市私人住宅电话开放国内直拨功能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往外打的拜年电话明显增多。1996年的BP拜年出现“团拜”现象,而全新“电脑拜年”也开始登上了“舞台”。
到了1998年,人们的拜年方式又产生新的变化。据这一年大年初一新民晚报《寻呼网络 空中拜年》记载,这一天全市70余家寻呼台总计发送礼仪寻呼200万次,国际电话达到12万次。1999年,上海开始兴起了“网上拜年”,在除夕夜进入高峰,到年初一凌晨有超过3万市民通过网络向亲友拜年。
过年消费新花样
到饭店吃年夜饭依然是整个90年代过春节消费的最大亮点之一。1999年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沪上“圆台面”火得很》的文章,提到不少未订到位的顾客已经将这顿岁末大餐延续至初一至初六,甚至将2000年的年夜饭也预约下。
80年代初,通宵场电影曾风靡沪上,最多时开放除夕通宵电影的影院竟达77家。1993年,上海最大的音像店中图上海分公司,在小年夜这一天,唱片磁带卖脱了1.4万元,比平常翻了两倍,其中八成是激光唱片。
1995年12月20日,上海冬意正浓,可即将开业的第一八佰伴却热气腾腾。早上9点,还没到开门,商厦门口已是人山人海。商场共有10个楼面、总建筑面积14.48万平方米。这一天被载入上海商业发展的史册。当天,共有107万名顾客光临了第一八佰伴。107万的数字,还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清清爽爽迎新年”是上海人的老规矩。在80年代,每近年关,总有人在浴室门口排队等候,但是在1996年新民晚报《洗去旧尘 迎来新春》一文中记载,这样的长队缩短了,取而代之的是旅店宾馆包房里长长的登记单。
住房改革新模式
1991年,上海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一年的除夕,新民晚报刊登了《房改方案即将模拟运行》的文章。上海自1993年进行公有住房出售试点,1994年全市推开,至1999年9月底,已累计出售公有住房81.92万套,约合4451万平方米。上海成套独用公有住房的出售率已近50%。1999年年初二新民晚报上,《浦东房市火爆迎兔年》一文介绍,从1999年元旦到春节的40天内,浦东新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登记过户3046套,成交面积25万多平方米,成交金额6.5亿元。
2000年至今
人们有了新追求
2001年,上海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4500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人们对于春节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这两年随着烟花鞭炮的禁燃,春节更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过个网络中国年
2007年除夕夜,申城拜年短信创出3.5亿条新高,一家老少围桌各自埋头忙发新春拜年短信,成为申城家庭喜迎新年的趣事。2009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7亿条,这一年除夕夜的晚上7时至8时,每小时发送量达到了7986万条。从2000年以来,网上许愿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2011年,53岁社区民警邹克耀除夕在新民网上发表微博广受追捧,成为了这一年沪上新春的“网络红人”。这一年除夕,登录天涯、新浪等网站论坛会发现,许多网友都提前晒出自己的“祝福经”,其中既包括精彩的拜年段子,也不乏传神的肢体语言。
2014年的除夕,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发红包抢红包引发微信“塞车”》,讲述了在这一年的小年夜,在晚上8时过后的近一个小时内,由于全国玩家热情高涨,微信上新增的社交游戏“抢红包”一度遭遇“肠梗阻”。事实上在这一年开始,“移动红包”已经成为了人们拜年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从2006年开始,网购已经逐渐被上海人所接受。在这一年的除夕,申城网络购物也迎来了高峰,分量“吃重”的水、米、油都不必自己到大卖场去搬回家。不少特色农产品也通过网络来到人们身边。
在2009年新民晚报的一篇《从网络卖家手中购来“第二故乡”食品》中讲述,不少老知青已成为网购的一支新军,从“第二故乡”采购云南火腿、安徽瓜子等土特产,送给老朋友重温往事。
“移风易俗”过新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曾颁布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效果甚微,但这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让许多人希望春节能够禁燃。
2013年,“这个春节放不放鞭炮?怎样放鞭炮?”是微博上的热门话题。虽说每年春节都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但冬季频频出现的雾霾,提醒人们认真思考绿色消费的重要现实意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节约环保人人光荣”。在2014年,许多市民选择了绿色与环保。
2016年,被称为上海史上最严“禁放令”面临首次“大考”,30万“平安马甲”走上街头和社区巡查,劝阻市民燃放烟花爆竹,让申城外环线内基本实现“零燃放”。据大年初一新民晚报上的《外环线内烟花爆竹基本实现“零燃放” 》一文披露,大年夜上海火警接报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三成。2017年除夕,上海市区依旧“静悄悄”。年初一零时,上海实时空气质量指数71,处优良状态。外环线内烟花爆竹“零燃放”目标再次实现。外环线外涉及燃放烟花爆竹的警情同比去年下降80.7%。
消费习惯有改变
在2000年以前,“到饭店吃年夜饭”不仅意味着品尝佳肴的快感,更是一种财力充足的体现,年夜饭上餐馆逐渐流行。当时的媒体也把百姓去饭店吃年夜饭当作一种享受来报道。
事实上,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到饭店吃年夜饭还有一个住房偏小的原因,厨房转不过身,客厅做不出市面,团聚活动场地太过狭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日里出门吃饭都成了寻常百姓的寻常事。而住房条件的改善,使不少家庭已经拥有宽敞的厅房,即使大家庭的团聚也有了足够的场地。因而在这十多年里,虽然各大饭店的年夜饭依然门庭若市,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里吃年夜饭,几十年前申城家家户户的过年“保留节目”又回来了。
2008年,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给老百姓增加了一个团圆的机会。小年夜一顿,大年夜再来一顿,这样的“双年夜饭”成为这一年春节的时尚。
2000年的时候,春节租车还是一件热门事,这一年的除夕,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租车的电话打爆了》,其中提到自1月25日起市民预约用车的电话铃声不断,春节期间车辆被租赁一空。
2010年除夕的新民晚报上,相关内容的标题成为了《除夕夜,本市出租车电话预约量下降》。据分析,之所以2010年除夕夜出现“的士”预约电调量较为平稳的现象,主要是本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便捷的轨道交通已成为普通市民出行的首选。其次,私家车队伍日趋庞大,这些都让过去出租车在春节“一车难求”的局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了2011年,历年除夕夜出租车预约“一车难求”的现象不再出现,这一天下午4时至晚上10时高峰时段的预约叫车还有一定余量,这种多年来极为少见的现象令一些业内人士连呼“看不懂”。
“年味”悄然变浓了
曾经,到境外旅游过年是一种时尚,特别是像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普吉岛等出境游成为主打线路。但是在这几年,与出国旅游、上网“冲浪”等新式休闲过年方式相比,“回家过个传统年”的呼声更加高涨,春节传统民俗正悄然回归。
2006年大年初二的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南京路老字号照相馆 大年初一忙个不停》的文章,其中提到大年初一,是拜会长辈、阖家欢聚的日子。除了陪老人谈天说地,吃顿团圆饭之外,还能做什么呢?拍全家福,成了这一年沪上许多家庭的共同选择。
2015年羊年第一天走走九曲桥,不仅是外地游客,也是不少上海本地市民的重要选择之一。看羊展、涂羊画、喜气洋洋拜羊年,沪上部分景点(区)推出“羊”味十足的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对于不少人来说,平时节奏飞快的生活,让春节更显得珍贵。在春节黄金周中过一段“慢生活”,把日常疏远的亲情找回来,已成为春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