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戏让患儿学会配合治疗
潘嘉毅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房里,患儿在游戏师、医务社工以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心地做着“医疗游戏”,一旁的家长淡定地看着孩子玩耍,不再焦虑抓狂。哭闹的儿童、焦躁的家长……那些曾经留下痛苦回忆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2周后还会持续出现,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

  游戏是获取知识和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游戏进入医院,已经在不少欧美发达国家中逐步推广,主要聚焦患儿个体面对医疗过程中的焦虑恐慌情绪的一种技术探索。针对医疗场景以及患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专业人员为儿童设计专属游戏,通过游戏来模拟医疗过程,把“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让患儿了解治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这对于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启动了全国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项目主要针对住院儿童开展医疗游戏辅导,培训医务社工及医护人员掌握游戏辅导的技能,把医疗游戏辅导体系融入医院诊疗体系,并开展相关介入成效的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患儿的就医体验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儿科医院自2013年开展“关注患儿就医体验项目”以来,围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并获得非常好的成效。

  “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的启动,将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促进医患同盟的合作关系。儿童医疗游戏辅导让医院不再是大人烦恼、孩子恐惧的地方。本报记者 潘嘉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郊野大地|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09版:郊野大地|新春走基层——寻访上海“中国特色小镇”特别报道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扫码关注新民 康健园官方微信
干咳与湿咳 用药大不同
游戏让患儿学会配合治疗
给癫痫患者日常作息提个醒
痔疮被列入“节日病”黑名单
科普活动
新民晚报康健园A22游戏让患儿学会配合治疗 2018-02-26 2 2018年02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