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2周后还会持续出现,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
游戏是获取知识和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游戏进入医院,已经在不少欧美发达国家中逐步推广,主要聚焦患儿个体面对医疗过程中的焦虑恐慌情绪的一种技术探索。针对医疗场景以及患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专业人员为儿童设计专属游戏,通过游戏来模拟医疗过程,把“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让患儿了解治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这对于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启动了全国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项目主要针对住院儿童开展医疗游戏辅导,培训医务社工及医护人员掌握游戏辅导的技能,把医疗游戏辅导体系融入医院诊疗体系,并开展相关介入成效的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患儿的就医体验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儿科医院自2013年开展“关注患儿就医体验项目”以来,围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并获得非常好的成效。
“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的启动,将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促进医患同盟的合作关系。儿童医疗游戏辅导让医院不再是大人烦恼、孩子恐惧的地方。本报记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