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江南丝竹唱响新时代
吴昕宸
  吴昕宸

  作为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江南丝竹是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其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与江南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富饶美丽、人流物转的繁华历史相映成辉。2006年,在江苏省太仓市和上海市的联合申报下,这一传统的地方民间乐种成功地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入上海非遗保护目录。

  江南丝竹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江苏苏州地区,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苏、浙、沪地区的民间重要乐种。它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除了有二胡、笛子、扬琴、琵琶等,还有鼓、板、木鱼等打击乐器,每件乐器声部都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却又互相和谐。合奏时,少则二三人,多则十来人,可根据不同乐器的特性自由加花变奏,这种技法和风格更体现出了演奏者之间的默契和智慧。

  在早期,江南丝竹除了是民间丝竹乐爱好者在空暇时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外,更多地与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它的广泛流传与江南的礼俗密不可分,而传统的节日庆典、婚嫁、葬礼、祭祀等活动也为它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表演场所。

  作为江南文化的一个载体,江南丝竹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它是一种日常生活。它的产生和延续,除了具有在中国民族音乐史方面的重要研究意义外,还表现在戏曲、民俗文化等方面。

  然而,和其他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江南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些早期的需求已经随着现实生活的变迁而渐渐消失,江南丝竹在现代生活里慢慢地被边缘化了。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说到底,“非遗”代表的就是一种日常化与生活化,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才能长远传承,真正活下来。江南丝竹也不应该活在非遗的博物馆里,它需要被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但更需要创新适应,在现代生活中展现它的艺术价值。 

  如何活态传承江南丝竹?也许,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生活,以此探索非遗如何活态传承的路径和方法,是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一。

  江南丝竹不仅仅属于江南一带,更是属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们希望在国家和江苏、上海等地政府、民间组织的帮扶支持下,这一淡出人们视线已久的江南传统乐种,可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多元文化交汇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重现其个性鲜明的传统文化魅力,以使江南丝竹重新唱响于新时代的上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全国两会·政府 工作报告(摘要)
   第A05版:全国两会·政府 工作报告(摘要)
   第A06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7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8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3·15专版
   第A13版:3·15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让江南丝竹唱响新时代
新法过年
雪地梅花图
上海囡囡
墙门间里有副臼
网购陶瓷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让江南丝竹唱响新时代 2018-03-05 2 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