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斩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的《水形物语》将与国内观众见面。冷战时期,一个年幼时候便失声的哑女,与一个半人半鱼的怪异生物,在一个政府工作实验室里相遇、相知、相爱。如果结合电影海报,这个故事,几乎在电影开始后的15分钟就可以揣测到情归大海的凄婉结局,也几乎全程没有任何反转和意外,人言可畏、有色眼镜的时代,最不受待见的白人同性恋和黑人女工始终是艾丽莎最坚强的后盾,而实验室安保负责人性格残暴,对待人鱼更是极其残忍。它如此简单,简单到有些寡淡和乏味,一如很多爆米花电影般没有悬念,甚至它也的确成为了五年来北美票房最高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同时童话一般的爱情,却也是唯美的、动人的。
首先,是爱情本身。这场人鱼之间跨越种族的爱恋故事,从生活点滴的美妙到经历生死轮回的考验,两个多小时的共同进退,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宣誓,没有“我爱你”的直接告白,艾丽莎与人鱼用最原始的方式沟通,用最纯粹的爱意守护对方。这样无声的爱恋中,是肢体语言打通了她与人鱼的情感大门,成为他们互诉衷肠的唯一方式。难怪有外国观众说,两个并不算美的男女演员,讲述了一个最美的爱情故事。
其次,是导演的情怀。他希望用两种色调区分水下和陆地,水下采用青色和蓝色,水上则采用金色等暖色调。托罗的用心不仅体现在颜色之上,他用儿时情怀打造了这场柔情似水的故事,在每一处细节上的精心把控与情节上的合理推进,使得这场跨种族的爱恋会被观众接受直至感动。这也是《水形物语》情感上想要倾诉的核心思想,“爱是极具包容性的,相信爱情会产生奇迹”。正如托罗在本届奥斯卡发表的获奖感言一样触动人心:“电影行业伟大之处,在于擦去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坚持用你的想法分享你的故事”。
再者,还有配乐的帮忙。自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亮相,《水形物语》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已累计获97项大奖,268项提名,其中金球奖和奥斯卡分别把“最佳原创配乐奖”和“最佳电影音乐”给了它。亚历山大·迪普拉的口哨配乐成为电影的一大特色,口哨的音质特点和水的意境非常匹配,能够轻易触发观众想象。这是迪普拉在奥斯卡第9次提名并获得的第二座奖杯,也是奥斯卡在25年中第五次奖励前一任获胜者。
如果你渴望一部犀利的、勇敢的,充满悬念和爆发的电影,那么《水形物语》或许会让你感到失望。但如果你相信童话,《水形物语》一定会打动你,艾丽莎童年的伤痕最后在水里,因为爱,变成了鱼鳃;如果你还相信爱情,《水形物语》同样会感动你,艾丽莎独自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对着车窗怀念跟人鱼的相处,配合着轻柔曼妙的音乐让人想起来去年的《爱乐之城》,跨越种族和偏见,爱在光影里,唯美而动人。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