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眸那场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伟大变革,亿万国人至今心旌激荡。那首难忘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更是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采。
此歌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有一天,词作者蒋开儒读到了人民日报全文转载的深圳特区报记者采写的关于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园春》后,激动不已。他觉得自己心中一直期盼的春天,如今真的来临了。于是,年近花甲的蒋开儒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决定只身去深圳这片热土闯荡。
初来乍到,蒋开儒在深圳四处游走参观,犹如当年刘姥姥走进大观园般惊讶。他目睹这小渔村翻天覆地的巨变,更惊叹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旋即伏案赋诗来倾诉自己此刻的心境。
蒋开儒来到深圳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体会到一个“春”。那里处处春意荡漾,人们春风得意,一派春的气息、生机盎然。因此,这首新作就着眼于“春”字做文章,以“春”来谋篇布局,作品中用了春晖、春雷、春风、春雨、春潮等,连标题也定为《春天的故事》。但这首自由体式的白话诗写成后,蒋开儒觉得不太满意,因此从不示人,直到结识了同在深圳打拼的广东籍词作家叶旭全后,请他给自己的诗作提提意见。
叶旭全仔细研究此作后,诚恳地对蒋开儒说:“作品的主题很好,立意鲜明,文字也很美。可惜结构有些松散、内容太狭窄,仅反映深圳的变革,作品的高度就不够了,但我可以帮你修改。若能再请人为此作谱曲,那社会影响就更大了。”
就这样,三段式的诗被浓缩成两段,并以小平同志两次南巡的时间节点为段落。原本只偏重深圳一地的描述也延伸到全国。两人又不约而同地想请王佑贵来谱曲。
王佑贵是深圳开放最初的下海者。早年,他凭着一支自制的竹笛,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考进当地的师范大学音乐系,后又留校执教。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把他推到风口浪尖,成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幸运者。
自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饮誉歌坛后,王佑贵成为深圳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当王佑贵拿到《春天的故事》诗作时,如获至宝。作品道出了深圳的万千气象,王佑贵是感同身受。他要把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想要表达的情感全部融入这委婉抒情的旋律之中。很快,既有南疆秀美又有北国粗犷情调的主歌部分完成了。但因为是描写一个时代和伟人,王佑贵觉得歌曲的气势还不够,还需加上合唱、伴唱等形式,在他好长时间苦思冥想又无结果时,一天深夜,他突然灵感闪现,想到了许多戏曲中鸣锣开道的范式……受此启发,马上起床在钢琴上不断试奏,想找到自己要的旋律。于是歌曲的开场和结尾反复吟唱这句“春天的故事”来作铺垫,以渲染烘托主题。
由三个新深圳人共同创作的《春天的故事》,请来京城的董文华演唱。随着董文华空灵飘逸又抒情甜美的歌声走进千家万户,《春天的故事》滋润着中国人民的心田。董文华曾对我说:只要唱起《春天的故事》,就心绪难平、常会热泪盈盈,这也是她一辈子要唱的歌。
诚然,它不仅是一首铭刻在国人心房的颂歌,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它就是一个符号。
十日谈
春之声系列之一
读春记
建筑营造“百花盛开”,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