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两大队被迫北撤,历惊险运枪闯关
1940年7月中旬,崇工委和“崇总”得到上级有关日寇要来崇明大烧杀的情报时,日军的行动已经展开,“崇总”与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失去了联系。原来,在敌人的高压下,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已经被迫北撤。一、二大队中队以上干部先撤,战士们大部分接到临时通知后,从北部港口分散撤出。一大队三中队在分队长、中共地下党员吴思义的带领下,从喇叭镇港,用一个小船,九个班分九批撤了一天,才全部撤完。金有祥和施鼎新率一大队北撤后驻在启东汇龙镇东南的大兴村、公司镇一带;沈鼎立率二大队驻在黄仓镇、龚仓谷一带。不过,两支部队都成了“无枪部队”,因为他们北撤时人枪分离,枪械都埋藏在崇明。
当一、二大队辗转与总队部取得联系后,总队部看到部队的行动与上级指示不谋而合,便调整战略,决定总队部和特务中队共130余人留在崇明,与抗日民众共患难。他们按10余人一组分开活动,在敌人烧杀圈内与敌周旋。因部队中外地人较多,化整为零困难,只能隐蔽在芦苇荡和敌人烧残的房子里;不能生火,只得吃生玉米粉。随着给养越来越少,“崇临委”龚定中一再催促部队北撤。陈国权、韩念龙决定崇工委、总队部和特务中队北撤海门桃源镇,这是茅珵指定的汇合地点,那里是茅珵的家乡,筹集给养相对方便。
北撤过程险象环生。北海港口封锁检查极严,总队部和特务中队大多数是外地人,容易暴露身份,更不用说带枪走了。长江南支有敌人大军舰,行船危险。8月20日夜,50余人携40余支步枪,4挺机枪,12箱子弹,在谢家镇北的港口分乘3条木帆船。22时许,三船启航。不料,出港不久,风向突变,船行缓慢,到21日拂晓,只走了四五里水路,派人上岸一探,南岸边是浜镇,且被日军占领。这时江面上又出现日军巡逻舰的马达声和灯光。怎么办呢?陈国权、韩念龙、蒋克定商议后命令各班随带武器,以班为单位分散到张网港芦苇荡隐蔽。21日深夜,浜镇的日军仍未撤。陈国权、韩念龙果断决定,枪支全部留下,埋藏在强民乡支部书记薛林祥家和中共党员何小法家,人员化整为零,分散绕道上海转进。为保证部队到桃源镇后开展工作,也为保护和运输埋藏的武器,陈国权、韩念龙研究后,由蒋克定和朱溪东、刘俊、赵荣森、容普、舒相、江兰英等7人于9月1日从二条竖河乘小船到上海转道北上,陈国权、韩念龙、王季芬等12人留下坚守。
“崇总”北撤人枪分离和王季芬参与埋枪的事很快被叛徒杨杏林得悉。为防意外,王季芬请示后立即运枪北撤。9月13日15时许,“崇总”从海门派来的一艘运枪船,在宋邦宰的指挥下,停靠海桥港东面抛锚。陈国权、韩念龙、王季芬等随即组织运枪。16时许,突然过来2个伪军进行盘问和驱赶。宋邦宰以船破漏水需要舀水补洞为由应付了过去,却被伪军勒索了50块钱。当天夜里,40余支步枪和4挺机枪藏在大舱底下,上盖棉被,再装满灰肥(垃圾)做好伪装后,立即开船。
船上四人:船老大茅隆昌,总指挥宋邦宰,警卫员周志英,分队长王季奋。出海不久,又遇逆风,拼命摇橹,行到第二天10时许只行到江中。此时开始退潮,前行困难,又怕徘徊江面引起敌人怀疑。宋邦宰决定顺潮东进,到吴淞等涨潮。进吴淞时,一艘货船吸引了日军检查舰的注意力,运枪船快速通过,险过一关。停靠吴淞码头时,运枪船泊在最外侧。午饭时,有敌船前来检查。快到运枪船时,正好涨潮,运枪船乘势起航,躲过检查。西行不久,路遇一艘强盗船抢劫一艘货船,运枪船赶紧绕开。行至南门港对面时,一艘日舰命令停船。避不过了!宋邦宰命令打开大舱,关紧中舱,以虚掩实,接受检查,并相约万一暴露,就隔舱拉响手榴弹,鱼死网破。木船靠上日舰,跳下一个手持铁杆的日军。他不往敞开的大舱里戳,而是打开关紧的中舱,戳来戳去好一阵,没发现问题,终于放行。天黑,船泊宝华港。次晨出航。在崇明西沙北航道,又遇2艘日军汽艇。宋邦宰下令往浅滩方向航行。汽艇怕搁浅,不敢靠近浅滩,且目视只是一艘装垃圾的破船而已,即自东去。9月15日14时许,运枪船终于安全抵达海门牛洪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