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小喜爱“颜体”
颜梅华祖籍苏州,为书香世家。父亲叫颜振镛,晚清秀才,母亲施氏。根据颜氏族人家谱,到颜梅华这一代,是“承”字辈,所以父亲便给他取名“承忠”,意有“承训忠孝”之义。
颜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公元前481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末年,鲁国哀公执政的第14个年头。在列国纷争的气氛中,鲁国的一个年轻学者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噫!天丧予!天丧予!”从孔子的哀恸中可以看出,夫子为这位学生的不幸早逝悲痛至极。他,就是颜氏家族的一世祖——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在其短暂的生命中,追随夫子周游列国,宣扬老师的治国主张。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他重归鲁国,虽被尊为贵族后裔,仍甘居陋巷,设坛讲学,传授儒学六经及治国之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还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师生俩最后通达《易》道,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伟大的《易传》。
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颜氏后裔名人辈出。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颜氏三十五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以一部《颜氏家训》而享誉千秋。
《颜氏家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颜之推把圣贤之书的主旨归纳为“诚孝、慎言、检迹”六字,认为读书问学的目的,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历代学者对《颜氏家训》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
至盛唐,颜氏家族又出现了一位在历史上光彩夺目的人物——颜真卿。
可以说,《颜氏家训》中的谆谆教诲,在颜之推五世孙颜真卿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颜真卿为官近五十载,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曲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
而使颜真卿几乎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是其被称为“颜体”的楷书。历史上颜鲁公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说,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颜真卿在书法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此有极高评价:“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体”楷书端庄雄伟,气派雍容堂正,行草更是气势遒劲,神采飞动,其中尤以传世墨迹《祭侄文稿》为最,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体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颜氏族人历经两千多年的繁衍和迁徙,一脉留在了曲阜故里,主要在长江以北发展;一脉迁居江南;一脉流向华南一带,以定居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为最。在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散居世界各地。
1989年,73岁的颜梅华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新加坡颜氏后裔得知颜梅华是颜氏家族“承”字辈,肃然起敬,一致推荐他为新加坡颜氏公会“名誉会长”。
也许是一种缘分。当颜梅华6岁时第一次看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后,这本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碑帖便一直伴随着他。愈至晚年,愈让他爱不释手。
在颜梅华眼中,历经了人生风霜波折的颜真卿,其书法别有一种雄伟阔大的境界。《祭侄文稿》没有“第二”,只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