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识老师和我家先生沈文华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认识了,那时,他俩都参加了上海爱石协会。刘老师是上海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为人低调、谦和、诚恳,作品具有自然灵性和独特构思。无论是砚雕、竹刻、印纽薄意雕、象牙细刻等等,都颇具造诣,近年来,又扩展瓷刻、紫砂壶刻、红木浅刻等等,兴趣广泛。他自认为是“玩”。玩者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不追名逐利。刘老师的玩历很久,从小时候学画、刻印开始,玩性不减,我先生每次去他家,都会看到新作品,两人边看边聊,很快成为知交。后来沈文华拜刘为师,两人就走得更近了。刘老师诲人不倦、知无不言,往往能直指我先生的不足之处。
艺术品的艺是作品的灵性、思想意识,术是制作技法、表现手段。刘老师的作品,往往巧用材料的形、色、甚至瑕疵,亦正是这些无法预知的自然性,促使刘老师的作品有出人意料的构思。这亦是我先生学习和敬佩之处。刘老师戏称自己的雕刻为“玩”。其实,“玩”是喜好、珍重的结果,刘老师的作品脱俗而文雅,就是继承传统、触类旁通、深入生活、细心观察自然的结果。刘老师的一件红木虫盒,背面刻“秋声图”,小小的鸣虫振翅高歌,惟妙惟肖,而难度在两根触须,细而长、挺而灵动。好多人摹刻,难达要领。还有一件印纽作品,利用瑕疵白色的色斑,刻成一幅“渔舟夜泊图”,白色的斑点成了船舱里的灯光,巧妙极了。美无处不在,靠自己去发现,灵感亦由此而来。每当看到他们师徒二人,时而促膝交流,谈笑风声,时而翻阅图册,观赏作品,时而外出观展,交友聚会……仿佛感到艺术春风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