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死而生 转身去爱
王学军
  ◆ 王学军

  最近看了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上艺戏剧社共同出品的原创话剧《生命行歌》,简单地概括这部剧,深刻而且好看。

  一是很深刻。该剧聚焦临终安宁疗护,探讨了一个老年生命教育的话题,表达了“生命行歌,且歌且行”的主题,并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收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诗点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即“向死而生,转身去爱”。余德慧把其概括为“生寄死归”:“生寄死归的意思是,当我活着的时候,我寄养在花盆里;当我死的时候,就回归到大地。”罗素则将其作了这样的描述:“个体的存在就像一条河流,起先很小,窄窄的被夹在河道中,然后激情澎湃地跨过岩石,越过瀑布。渐渐地,河床变宽,堤岸消退,水流平稳;最后,一无阻拦地汇入大海,毫不痛苦地消逝了自己的踪影。”陶渊明和泰戈尔的诗句则将其提炼得更为传神,前者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后者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二是很好看。该剧通过护士嘟嘟的工作日志,讲述了安宁病房里每一位长者看似平凡却又曲折动人、拨动心弦的生命故事:终身执教、孤独一生的陈阿公,入院时大发雷霆、拒绝“止痛”治疗,念念在口的是:我要“体面”地去见一个人;不愿拖累小辈、欲求速死的吴老伯,曾是一位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志愿军战士;曾经是评弹演员的黄阿婆,如今记忆丧失、只能断断续续想起几句唱词;还有绝症在身却整日喊着“我要回家”帮老妻干活、开粉丝汤店的许老伯,以及深陷“报应”恐惧、要用1000万为自己置办大块墓地的高总……这是一个个当生命面临最后一公里时候的涵盖生理、情感、社会等各方面的人生故事。该剧舞美设计简洁、灵性,演员演技高超,特别是饰演陈阿公的80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刘子枫,演技炉火纯青,表演感人至深。因为好看,观众“进去”了,当台上演员手拿象征生命的“气球”唱起了白居易的诗句时,台下观众打起了拍子,出现了热烈的互动。

  人的生命不是一维的线性存在,也不是二维的平面性存在,它是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于一体的立体构筑。生命的这三种属性有机结合成为生命的整体,三者不可偏废。老年朋友只有将生命从这三个维度上通盘考虑,才能建构正确的生命观,不仅去尽力延伸自然生命的长度,而且去竭力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更要去奋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从而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享受幸福生活。这部剧亦提醒我们,就像我们从小就需要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道德品行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一样,死亡教育也应是我们立身为人、处身于世的基础课程。把人生作为一趟旅行,把生死当做必然的过程,平静接受,安然享受,尊重生命,却不强求。

  “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是对“生命行歌,且歌且行”的本剧主题以及“向死而生,转身去爱”的生命本质的通俗化表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伏尔加之波
   第A10版:伏尔加之波
   第A11版:伏尔加之波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专版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
   第A22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越剧电影《西厢记》为何赢得掌声?
向死而生 转身去爱
远离“空想”的贝多芬演绎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艺评论A21向死而生 转身去爱 2018-06-30 2 2018年06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