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都市小区
     
本版列表新闻
从毛头小伙做到花甲老人~~~
从毛头小伙做到花甲老人~~~
从毛头小伙做到花甲老人~~~
从毛头小伙做到花甲老人~~~
从毛头小伙做到花甲老人~~~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毛头小伙做到花甲老人
修修补补38年
“小皮匠”的弄堂人生
李一能
  每天早上8时,修鞋匠王水忠都会准时出现在黄浦区顺昌路491号弄堂口,张罗起他的修鞋摊(见上图 李一能 摄)。今年60岁的老王,直到现在还是被附近居民称作“小皮匠”,因为他刚来时才20岁出头,已经为居民整整服务了38年。靠着一把修鞋刀,老王在上海成了家、买了房,把儿子培养成才,“修”出了一段精彩人生。

  附近街区仅有的鞋匠

  老王的修鞋摊摆在石库门过街楼下的一个角落,看上去毫不起眼。几台脏兮兮的机器、三张凳子、一张纸招牌,就是全部家当。除了修鞋,还改衣服、修伞、换拉链、配钥匙。因为手艺好,收费也便宜,很受附近居民欢迎。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他是附近街区目前仅存的一个修鞋匠。

  一个小时里,老王做了三笔生意,修了一把伞两双鞋,每笔收费2到5元。他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一天最多只能赚100多元,和刚来上海时没法比。因为父亲是鞋匠,他从小耳濡目染学到这门手艺,1980年从绍兴农村来到上海谋生,在这里摆了一个小摊,生意一做就是38年。

  一把修鞋刀养活一家人

  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添置衣物鞋子对上海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穿坏了能修绝对不舍得丢,于是像老王这样的修理匠生意就非常红火,要修的鞋子堆成山,经常要通宵达旦干活。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月收入已经超过300元,几乎是一个普通家庭月收入的两倍。

  在娶妻生子后,王水忠靠着一把修鞋刀养活了一家人,也在上海渐渐站稳了脚跟。上世纪90年代末,他花了十多万元积蓄在浦东买了套房,拿到了蓝印户口,又把儿子接到上海念书。回想起来,这些决定实在是无比英明。

  早已成为弄堂一部分

  儿子交通大学毕业后事业有成,如今在上海成家立业,老王也成了两个孙女的爷爷,只是现在小摊生意却不比从前。“以前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三双鞋,现在一天的工资可以买好几双,穿坏了就直接扔了。”老王说,儿子觉得他每天来摆摊太辛苦,让他早点退休在家享福,但他不愿意。每个月几千元的收入是其次,关键是舍不得这里的人们,他退休了,居民们到哪去修东西呢?

  从弄堂过街楼的门洞向外望去,顺昌路的风貌和几十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但几个街区外,就是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新天地商圈。扩张中的高档楼宇正渐渐蚕食着老城区的弄堂小巷,附近不少石库门都拆了,动迁征收成了街坊邻居口中最常听到的谈资,老王隐隐有些感觉,他可能离退休不远了。

  “等到这里拆了,我就不做了,把上海房子租掉,回绍兴养老。”老王说,自己的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也要在这里结束,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圆满。修修补补38年,这条弄堂改变了一个“小皮匠”的人生,而他也早已成了弄堂的一部分。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话题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都市小区
   第A13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修修补补38年 “小皮匠”的弄堂人生
“粗糙活计”细来做
街头又闻蝈蝈声
取化验单 缴煤气费 “智惠管家”帮你忙
胡椒粉“战”狗尿
新民晚报都市小区A12修修补补38年
“小皮匠”的弄堂人生
2018-07-26 2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