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位于江西南昌城郊的青云谱,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对我国文化史尤其是美术史稍有知识的人,就都不陌生了。而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坐落在青云谱。
国庆期间,我专程去南昌出席一位文化界前辈的纪念追思活动,他叫李朝暾,笔名李旦。今年是他的百年华诞,又是他辞世20周年。他正是一位八大山人研究专家,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创始人之一,这就使我又一次踏上了青云谱幽雅逸静的土地,领略了八大山人个性独特的作品,重温了他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一生。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号八大山人。他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代,19岁的他,怀着深切的国破家亡之痛,皈依佛门。后还俗隐于书画,并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隐居于青云谱一所道观中,度过了他凄清的后半生。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不肯与清合作。他在艺术上深入探索,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凝炼的形象和精粹的笔墨,深刻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他笔下的花鸟鱼虫极为夸张,甚至将它们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充满了倔强之气;他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形成了简洁孤冷的画风。他的画从不上色,全是水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认识。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
在此日丽风和的假日,望着纪念馆熙熙攘攘的观众,不禁深感欣慰。但再忆起60年前为建馆在此耕耘奉献的前辈们,缅怀与崇敬之心便更加强烈,这当中,李旦先生尤为功不可没。
李旦原是位画家,省美协的副主席。建国十周年之际,为了筹建八大山人纪念馆,把他从舞台美术工作中抽调出来。从此,他便全身心地扑在了这项事业中。他奉命亲赴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力争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大力支持,搜集到了不少八大山人的真迹,汇集了大批遗存的文物,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其间,在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亲自关心下,特地从故宫博物院获得了一幅画像真迹,无比珍贵。到1959年正式开馆时,馆内展出的真迹已达110幅。
为了提高展馆的学术水平,李旦利用自己对江西美术史已有相当研究的优势,更深入地对八大山人进行了全面考证与研究。他知难而上,不回避争议,选择了八大山人与牛石慧、朱道朗的关系,朱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歌颂以及朱的作品在台湾的影响等题目,不因循前人,敢于大胆立论,提出独立见解,写出了大量著作,发表于国内各重要报刊和台湾地区及日本的有关媒体,自成一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纪念馆由此也成了学术研究的平台,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举办了两次国际学术活动,还成立了八大山人研究会,推选刘海粟为名誉会长,李旦为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当时,青云谱交通不便,很多情况下要步行,水电也供应不上,往往要在煤油灯下写作。供给困难时,四周因无商业网点,有时只能吃奶糕蘸些盐度日,但硬是产生了一批批成果。
如今,馆内外条件大为改善,一批年轻人也入馆成了新生力量。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术研究进展缓慢,文物领域商业化的冲击也时时袭来,怎么能坚持把以李旦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的事业和作风继承过来,发扬下去,使我们的文物展览工作在社会主义文化园地中结出更丰硕的成果,已成了迫不及待的要求。
青云谱上的习习和风正期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