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大华小学四(3)班
太公太婆(我对爸爸的外公和外婆的称呼)家的相册里珍藏着几张上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太公在王开照相馆拍的标准照,虽然微微泛黄,但仍然清晰。照片上年轻的太公儒雅而又英俊,透出一股书卷气。
太公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旧学和西学的熏陶,精通英法文。他是个出色的眼科专家,也是嗜书的读书人。太婆告诉过我,太公年轻时曾经为了一本法文参考书,花了一天一夜从南市区到宝山区吴淞中学的一位老师朋友那里借阅。
太公不但爱书,还是爸爸儿时的读书引路人。爸爸五六岁起,就开始跟着太公记诵古诗文,看古典小说,要背《汉语成语词典》,还教他学《Follow me》和太公自编的英文教材。现在一部分太公钢笔手写的英文教材还藏在家里,他写的英文字和现在我们写的大不相同,每个字母之间连笔流畅,头尾的笔画还有点花式,很是漂亮。
太公和太婆经常带着年幼的爸爸,前往当时宝山县五角场的一家新华书店买书,爸爸经常捧着新买的书坐在门口,津津有味地读书。爸爸告诉我,现在五角场不属于宝山区了,而且几经改造,面貌一新,原来那家新华书店早已经不在了。但我还是能想象到,一个能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地方,必定有动人之处。
太公传递给子孙后代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的爱书情怀。爸爸把它继承下来,并传递给我。我们的爱好和志趣,都体现在家中满满登登的书房、书架上。我们对众多藏书爱护备至,生怕损坏丢失,里面有些书的扉页上还盖着太公从前给爸爸刻的藏书章。小小的我也拥有一枚自己的藏书章,刻着篆字“家溱藏书”,凡是喜欢的书,我都会盖上这枚印章,就像小老虎在炫示自己的领地。
前年年底,96岁的太公去世了。我敬重他,怀念他。我常想,我要到太公去过的吴淞中学、五角场好好走一走,看看昔日的上海,是怎样变成如今美丽的现代化都市。我也会去仔细寻访那里的书店——也许在那里,我会重续太公的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