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约十年前,人民银行、商务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时,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几乎是一片空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回忆,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利用外资规模稳居世界前三,对外投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结算中的规模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并接受人民币。2016年,IMF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主体的自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
人民银行负责人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和全球贸易伙伴构建了一个多赢的局面,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市场需求推动下,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首先,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人民币是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今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全国本外币收付比达31%;其次,投融资货币功能持续深化,目前境外投资者可通过QFII等多种渠道投资中国金融市场,境内投资者通过RQFII机制,也可以经沪深港通等渠道投资境外金融市场;第三,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目前人民币上升为第六位官方外汇储备货币,越来越多的央行和金融机构把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货币,持有人民币规模快速增长;最后,离岸人民币市场平稳发展,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初具规模,人民币金融产品日趋丰富,离岸与在岸金融市场联动性逐渐增强,离岸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跨国企业生产经营已经逐渐融入中国的经济运行,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人民币纳入全球资产负债表进行统一管理。例如,在上海设立总部的8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71家已经办理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其中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超过50%的有30多家企业。人民币在投融资、储备功能等方面的发展比较快,但相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体量和境外投资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银行行长刘连舸从商业银行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角度分享了看法。他说,中国金融体系加速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等大宗商品交易相继推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将进一步释放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巨大潜能。商业银行需本着“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目标,做好相关金融服务。
来自伦敦金融城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Gerard Lyons博士认为,人民币在过去八到九年间是非常成功的。但最大的挑战还是对于期待的管理问题,就像在科技行业一样,用户往往会过于高估近期达到的成就,而低估了更长期的可能性和机会。他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乐观的。他提出,伦敦是离岸人民币交易一个非常好的地点。他用“中国制造”来总结中国过去的二十年,而对于2020年的伦敦,“以人民币支付”将是它的关键词之一。
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