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吹稻浪收获时
姜若华
  姜若华  

  落叶纷飞。如果是在乡下,又到了收稻的季节。

  我自小在城市长大,对农田生活有一种诗意的向往,可惜五谷不分。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我尽力增加他们接触农田的机会。采草莓,摘葡萄……我们最喜欢的还是收稻子。

  我们去收稻子有点小曲折。2016年我第一次预约田间收稻,约晚了,天公又不作美,没收成。收稻要在秋季干燥的环境下最好。雨大,田里泥泞,孩子们的脚陷进去拔不出来。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要抢种抢收,干农活是要看天吃饭的。

  去年我们早早预约,终于踏进稻田。10月底的崇明,有成片的稻田!我们即将劳作的那块地,是特地在机械化割稻之外为亲子活动留下的一块水稻田。水在稻子初熟时就放掉了,割过的地里还留着稻茬。组织活动的老师交代我们要穿套鞋,忘记的孩子和家长体会到了两脚泥的快乐。当我们站在这块并不大的田中央,视线仅略高于稻子组成的“海平面”,风吹过,真切地体验了无边稻浪的感觉。

  用镰刀割稻子是个技术活儿。一手揽过一把稻秆,另一手里的镰要从离土一两寸处向自己的方向拉,这样更省力。孩子们往往掌握不好要领,但是他们都很卖力,哪怕拿手薅掉一根稻秆,也很开心。薅稻子是很容易的,地里还有些湿润,水稻扎根也不深,孩子们多用些力,少则一根两根,多则一小簇,就连根带泥地被拔出来了。

  几拢稻子放在一起,用几根稻秆做麻绳,捆一下,就是一垛了。一垛垛摞在田间,等人一起收走装车。

  田边的路上有一个小型脱粒机。大人孩子们捧一把稻子,把有稻穗的一端放进像铁抽屉一样的敞口里;另一端的稻秆握在手里。“抽屉”里一个粗糙的滚子,突突突地把稻谷打下来。稻谷最终顺着机器后面的一个“滑梯”,落入米桶中。秃了的稻秆被堆在一起,就是秸秆。秸秆可以引火、沤肥、造纸,还有人会用它们做工艺品。这时米桶里的“米”是带芒壳的,不能吃。

  小孩子放稻穗脱粒的时候,有的很害怕,因为那突突突的机器声和打转的滚子有点吓人。有的孩子有时一慌张,稻秆也拉不住,整棵稻穗都被收进了滚子里,米桶里时不时要往外拣一些打扁的稻秆。扔在一旁的稻秸上难免会残存一些没有打落的稻子。有的孩子会细心地一粒粒摘下来,放回米桶。这些都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呢。大多数孩子很快开始享受这项工作,眼看稻穗在滚子里被撸成光秆,他们非常开心。

  田间劳动结束,大家欢歌笑语地离开,一群白腰文鸟和斑文鸟,柔和地叽咋飞过,收了一半的田地生机勃勃。

  接下来参观碾米厂,经过几次脱粒,稻子才变成了我们在市场上买到的大米。稻谷只脱一次壳,就是糙米,只除去了最外面的硬壳,米比较硬,要比普通大米浸更长时间水才好吃,纯糙米是很难吃的。胚芽米是糙米到精米之间的过渡。现在很多人提倡吃糙米和胚芽米,说打磨得过度精细的精米损失了很多微量元素和有益人体的纤维。但市场上大量供应的还是精米,这是因为糙米和胚芽米的保存条件比较高,最好冷藏,尽量在1至3个月内吃完(视打磨程度而定),不然很容易发芽和霉变,危害健康。随后,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食物图片,竞猜哪些是米做的,哪些是麦做的……

  今天回忆起那场活动、那片稻田,又勾起了我对田地的想念。田间劳动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对我来说还有一种情怀:耕读传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明年春天,我要为自己和孩子们再约一次插秧,体会一下课本中说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明年秋天,我还要和家人一起,看风吹稻浪,收获满怀秋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5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A06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7版:上海40年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综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康健园/健康养生·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值得夸赞的“商德”
桂香总怡人(插画)
风吹稻浪收获时
像往常一样
曲曲直直都美丽
我与第一代身份证
扫一扫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风吹稻浪收获时 2018-11-12 2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