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巴格达南郊的伊斯肯迪亚工业区工作了两年,可享中伊两国的节日假期。中国的中秋节,我还可享受一天的假期。
伊拉克最繁盛时期,人均收入曾列世界前茅,物资丰富,想吃啥都有,可就是没月饼。
技术组成员来自上海各大企业,是经严格政审择优挑选出来的。聚合后方知皆为能人,技术当强,玩啊吃啊也是精乖。
与我同室的吴师傅是个节俭的人,但勤快,最讨人喜欢的是擅长做小吃。玉米油(精制玉米油伊拉克那时就有)浸泡面粉,做成油酥,将面和出筋道来,擀一层抹一层油酥,月饼的面料有了。馅没问题,椰枣、果仁多的是。有人用飞机副油箱的废板材敲成扁锅,烤上了;有人会刻章,每个饼上盖了印,有样了。揭锅时,沸腾了,这味、这口感,绝无二异。
吃着吃着,突然无声。
在伊斯肯迪亚仰望夜空,挂着的是家乡的月亮。大家一起想家了,捧着刚咬过的月饼,想父母,想老婆或丈夫,特别特别想的是孩子(我出国时儿子刚会叫爸爸)……于是个个有泪。一生一世,过了无数中秋,吃了无数月饼,有这样的吗?
驻地旁边是个公园,公园里有座铁塔,塔尖闪着红灯,在萨达姆机场起降的航班多在上面过往。
真想攀上去——回家。
上钢二厂有个家伙竟然用一块软软的薄铜片拉出思乡曲,不知是什么调,呜嗯,呜嗯……把大家的心拉到了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