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艺术节好戏连台。其中有一台是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现代戏《太行娘亲》。
《太行娘亲》弘扬人间大义,是沪、晋两地艺术家精诚合作的结晶。主创团队中,上海的艺术家占了半爿天。编剧李莉、张裕是上海编剧名流,导演王青是上海京剧院的一级导演,舞美、灯光设计伊天夫和服装设计潘健华,都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级专家。他们用现代艺术的手法,包装一台从里到外乡土气十足的上党梆子,烘托“太行山上一枝花”陈素琴的倾情表演,使戏的演出感天动地,震撼人心。
上党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具有粗犷、高亢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上海观众既能领略上党梆子好声腔,又能感受义薄云天情难忘。
《太行娘亲》是一出现代版“搜孤救孤”。这部戏的创作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因为之前已有很多类似题材的戏;机遇,是说“娘亲”题材是艺术创作的“富矿”,太行山成千上万英雄母亲缔造了哺育革命后代的摇篮。但是,编剧独辟蹊径,选择了“搜孤救孤”这个主题,塑造了一位因势推动、逐步成长、性格独特、与众不同的英雄母亲赵氏形象。她受村党支部书记张伯的托付,收养了八路军王营长的儿子铁牛,可怜的孩子才出生几天,在部队当医生的亲娘就牺牲了。王营长怕连累乡亲抱走铁牛,赵氏奋力追夺,为保护铁牛和全村人的生命,与日本鬼子周旋之后,怀抱自己的亲孙子铁蛋一起被活埋枯井,英勇就义。
陈素琴的唱腔,高亢委婉,慷慨激昂,惊天动地,凄厉悲壮。唱到动情处,撕心裂肺,声震全场。且听赵氏怒斥日本鬼子岗村一段唱:“骂一声小鬼子我把悲声放,哭天哭地我哭你娘……谁知你把良心丧,不敬老父不孝娘。抛妻别子来中国,凶残赛过杀人狂。你叫俺,怎共荣?怎和善?怎低头?怎相让?只能报仇枪对枪。”这一段唱,一气呵成。伴以节奏激烈的音乐和铿锵的锣鼓,斥鬼子,恨满腔,声声泪,字字血,赢得如潮掌声。唱毕,赵氏朗声大笑,抱紧铁蛋,决然转身,跃入枯井。大悲之中见大义。大义铸造了一位新英雄。抗日战争中太行山赵氏救孤的故事,打动了台下每一个观众。
导演花了大功夫。第一场的铁蛋满月,一声“开席喽”,喜气洋洋,全场闹腾,虽然家家都穷,但穷日子照样凑来白水酒、野菜饼,互相劝酒;突然枪声响,鬼子来了,剧情急转直下,场面由大喜顿时转为悲。张伯抱着王营长的婴儿上场。两个用不同色彩的襁褓包裹的婴儿的命运,成为全剧的一条主线。满台人物的活动,都围绕着铁蛋和铁牛的生与死展开。导演紧紧抓住这条主线,让复杂多样的内心情绪同步在一个时间轴上向前滚动,铺排得很有戏剧性。赵氏在张伯坟前的大段唱腔,则声泪俱下地唱出了她在烈士精神感召下,由一个只知“顾家养娃的婆娘”,成长为“誓死护佑八路的娃”的英雄娘亲的朴素而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出戏的舞台布景和灯光也很有特色。阿披亚说过:“活的艺术意味着合作。”《太行娘亲》的近景是断崖岭的岩石,刀削斧劈的石块显示其坚韧的质感;远景是巍峨的太行山,衬托出当地百姓不屈的民族精神。剧终,赵氏在一片红光的映照下,托起铁蛋,犹如一尊不朽的雕塑,令世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