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电气打通申城“毛细血管”
罗水元
■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从零开始,建成了“一张管网、一个主体”的运营管理模式。图为液化天然气加臭器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昔上海市民到公用给水站排队接自来水,用电的同时不忘常备蜡烛“候补”,用灌装钢瓶液化气烧饭也只是奢望。

  今水电燃气管道入户成了“标配”,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优质自来水;合上电闸就能“笃悠悠”使用彩电、冰箱、空调、电脑等各种电器;旋开阀门,就可用天然气烧水做饭。

  就像人体需要血液不停供应营养一样,城市运行离不开水电燃气不停输送能源。今天,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水电气已铺就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大动脉”和“上天入地”的“毛细血管”,城市各个部位“细胞”均可按需畅用。

  然而,回首40年前,这一切都是奢望。

  在新民晚报1999年6月29日头版头条报道的《公用给水站作别申城》文章中,记者写道,在解放前,劳动大众只得使用受污染的小河浜水和简易土井里没有经过处理的井水;解放后,政府在居民区建起了数千个无偿投资免费维修的公用给水站,使得棚户区居民也全部用上自来水。

  上海市供水管理处党委书记殷荣强是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他记得到公用给水站取水前,要先买“竹牌”,将“竹牌”交给管水人后才能接水。几十家居民合用一个水龙头,早晚高峰接水时还得排长队。

  与排队接水一样不便的是用电。刚开始改革开放时,电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基本等同于“电灯”。以至于“七十二家房客”交电费时,使用的是既简单又方便的“数房间”方法“毛估估”。停电是那时的“家常便饭”,为此,家家户户“五斗橱”的抽屉里,都会藏着几根蜡烛。

  而烧水做饭,在刚改革开放时的上海,居民基本用煤球、蜂窝煤。当初写《公用给水站作别申城》的新民晚报记者张欣平回忆,那时的灌装钢瓶液化气非常有限,只有极少数人用得上。

  这一切,都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历史。

  上海在1999年6月29日拆下卢湾区丽园路713弄最后一个“公用给水站”的搪瓷牌,提前完成了2900户居民引水入室的实事工程。截至去年底,直径75毫米以上的自来水管就已达3.7万公里,并对总计2亿平方米的住宅进行了二次供水改造,使优质水源经一条条“大动脉”流入一条条“毛细血管”。

  同样巨大变化的是电。虽然现在的市民家里除了电灯外,还有电脑、空调、电视机、电饭煲等数不胜数的电器,但同时启用也不用担心,因为上海已建成的国内最为领先的超大型、大受端城市交直流混联电网,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安全控制能力、运维管理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市供电可靠率已达99.987%。

  灌装钢瓶液化气也逐渐过时。逐步建成的燃气管道里,流通的已从最初的煤气变成了更环保、燃烧值更高的天然气。上海燃气集团介绍,从“全气化”到“全天然气化”的上海,高、中、低压天然气管网已有3万余公里,年供应天然气达80亿立方米,服务的用户已达710余万户。而已建成的国内首个LNG事故应急储备站——上海五号沟LNG站,总罐容32万立方米,折合天然气2亿立方米;随着五号沟LNG二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上海天然气事故应急能力达到了15天,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报记者 罗水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共享未来 永不落幕首届进博会巡礼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专题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专题
   第A22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养犬,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一条“游”入进博会的鱼
水电气打通申城“毛细血管”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水电气打通申城“毛细血管” 2018-11-21 2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