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自去年12月10日首播,直至今年1月4日首轮播出结束,不仅收视成绩持续走高,口碑也不断发酵,在七万多人评价的豆瓣评分体系中,以8.9的高分斩获2018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称号。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文艺评论家以及改革开放亲历者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热议如何让“上海出品”再出精品。
周慧琳指出,今后的文艺创作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用昂扬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去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表示,《大江大河》的成功也进一步说明,真正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得到社会和市场的一致认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文艺创作也应把质量当作生命线,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上海市委宣传部将呼唤和鼓励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突破年龄圈层
展现文化自信
《大江大河》播出后,在90后甚至00后群体中引发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真正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追捧。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导齐伟认为,“这部剧很好地与90后甚至00后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对于这个观众群体来说,文化自信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因为伴随着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是作为受惠者,或者是作为承载者而出现的,《大江大河》这样一部作品能够为我们找寻这份强大的文化自信。”80后的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则甘愿成为这部剧的“自来水”,“我不仅将此剧安利给父母,还安利给我的学生,我觉得《大江大河》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一个创新点在于它连接起多个代际之间的共情,形成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意融通,利用新媒介的形式进行生产。”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吴小钧教授表示,“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不仅依赖于文学的力量,更来源于艺术从业者的文化自信。”
《大江大河》之所以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收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主创团队的匠心制作,在知名影评人李星文看来,“《大江大河》采用了宽屏拍摄,在一定程度上摄入更多信息量,戏剧如果想取信于观众,有赖于环境的共存,宽屏增加了质感。场景搭得很细,道具做得很真,灯光布置得很讲究,景色也选得非常用心,技术上非常良苦用心。”
研讨会现场,改革开放亲历者还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上海证券交易所设计者和创建者、新盟集团董事长尉文渊表示,《大江大河》让他想起过去,看剧的过程不断回顾历史,“所以我觉得我们文艺工作者通过电视剧等文艺作品,能够使过来人有深刻回忆,我也希望能够让下一代明白中国改革开放来之不易。我们只有坚持不断改革,才可能使这个国家、民族更加发展壮大。”原陆家嘴集团首任总经理王安德则对《大江大河》第二部提出建议,“希望它可以把今天老百姓的意愿、老百姓的改革动力反映出来,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就会更大”。
“上海出品”
引爆文化燃点
2018年,以《大江大河》为代表的一系列“上海出品”的电视剧作品相继亮相电视荧屏,成绩颇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上海的文艺创作经过若干年积蓄,最近的几部作品,相继引爆文化燃点。这些由上海出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不仅写出了今天这个时代,写出了历史,而且写出了今天这个时代所必需的青春气息。”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表示,“最近一段时间打开朋友圈,全部都是上海题材,全部都是现实题材,全部都是精品创作,上海文化品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作为‘上海出品’的影视作品代表作,《大江大河》体现了上海电视剧创作的高度和深度,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大江大河》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架构,好的故事为基础,才有了整部剧积极昂扬的基调,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
《大江大河》用现实彰显了上海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上海出品”的影视作品过去一年战绩满满,以昂扬的斗志成功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未来也将呈现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