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优化配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
本报讯 (记者 鲁哲)上海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均衡、儿童和家长整体满意度不高、多头管理无标准等问题。15日上午,记者从市妇联获悉,在即将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上,市妇联将建议优化配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
目前本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设立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二是由社区自主组织设立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三是社区依托社会组织力量设立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市妇联、市妇儿工委与上海社科院课题组通过对40多个社区、7653名儿童和7804名家长问卷和实地调查,对上海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上海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主要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均衡、儿童和家长整体满意度不高、多头管理无标准等问题。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至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要建设一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这目标也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社会关爱行动计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市政府专项规划《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街镇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置儿童之家或儿童活动场所全覆盖”的发展目标。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对全市1543名0-12孩子家长的调查显示,在亟需的各项社会服务中,相比较生活津贴、交通补贴等经济类支持,家长对社区公益性临时托幼服务(55.1%)、社区提供孩子下课后的看护服务(58%)的需求明显要高,尤其是对社区范围内建设儿童娱乐游戏的场所与设施的需求高达80.1%,位列各项社会服务需求的第一位。
从国际视角来看,为缓解日趋严峻的家庭育儿压力,政府主导推进构建社区育儿支援体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趋势。日本有“儿童馆”;韩国有综合性社区儿童福利服务场所“社区儿童中心”;美国有“放学后计划”,为儿童提供“安全的、丰富的、高质量”的放学后生活。
为此,市妇联建议,明确政府责任,由市民政局牵头,统筹管理本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出台建设和运营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指导性规范意见;鼓励各方参与,培养专业化运营管理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运营,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服务。
建议 公办幼儿园发掘潜力增开托班
幼儿入托是“刚需”,但现在“入托难”“入托贵”让年轻的父母犯了愁。记者15日从市妇联获悉,今年上海市两会上,市妇联将呼吁鼓励公办幼儿园充分发掘潜力,增开托班。
供需矛盾突出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本市实有人口数据,近几年每年均有0-1岁、1-2岁、2-3岁年龄段幼儿10万名左右。2016年,上海托幼园所能满足的幼儿入托数合计为1.5万余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托育需求。市妇联2018年11月对长宁等5个区15个街镇的精准需求调查显示,每年有“刚需”入托需求的孩子约占总量的三成,可能需要入托的孩子超过总量的四成。2017年、2018年,市妇联牵头承接了“新建20个社区幼儿托管点”市政府实事项目,共建成社区幼儿托管点45个,计划招生数1800多名。但是,仅靠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托育供给量,远远满足不了入托需要;而且目前入托需求更集中于中心城区,结构性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收费标准悬殊
据介绍,目前,本市公办幼儿园托班、集办托儿所、福利性托育点收费在1000元/月以内;市政府实事工程幼儿托管点限价3000元/月;在“1+2文件”(《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点)设置标准(试行)》《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点)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新获批的非营利性托育机构收费往往在6000-7000元/月,营利性托育机构价格甚至超过万元/月。社会化托育机构的收费标准超过普通家庭可承受的范围。调研显示,本市73.43%的幼儿家庭能承受每月3000元以下的托育费用,22.43%的幼儿家庭能接受3000-5000元的托育服务费。
而对于托育机构来说,开办托育机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房租及人力成本高。经营不善或者机构负责人奉献精神不足,很容易倒闭。
因此,市妇联建议,坚持把托幼一体化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幼儿园办托班具有“师资有保障、资源能共享”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2-3岁已入托幼儿中,90%以上就读于幼儿园托班。市妇联建议,鼓励公办幼儿园充分发掘潜力,增开托班。加大对开设托班的公办幼儿园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办园经费、教师待遇、生均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统筹规划新建幼儿园资源布局,合理增加幼儿园数量、用地面积和师资编制,进一步明确新建、改扩建、迁建以及共建配套的公办幼儿园要按一定比例设置托班数量;对于开设普惠性托班的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提高民办幼儿园办托班的积极性。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