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成都,瓦屋成片,小街纵横。头顶黑瓦的房子,大多为木质结构,屋脊很高,木板门窗。比起钢筋水泥楼房,瓦屋四处透风,冬天寒冷。但瓦屋的夏天,却是阴凉闲适的,非常有生活情趣。
夏日瓦屋的阴凉,不仅来自高高的屋脊,更来自绿荫覆盖的庭院。川西的瓦屋,大都以四合院的形式存在。当中的庭院,种着高大的乔木,或槐树、梧桐、皂荚树,一手遮天,覆盖整个庭院。在稀稀落落的阳光中,人们还将丝瓜藤、豇豆藤、喇叭花藤、金银花藤、紫藤牵上屋顶,使得瓦屋夏日不仅有阴凉、花香,还有鲜美的瓜蔬可食。
瓦屋一般都有宽宽的屋檐。夏天午后,摆几把马夹、竹椅在屋檐下,手握蒲扇,看着满庭的翠色,闲闲地打瞌睡、摆龙门阵,或听几折川戏,好似当今的别墅人家生活。到了下午六点整,瓦屋各房的人们纷纷聚到庭院屋檐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评书开始了。有收音机的人家,将音量调到最大,男女老幼或立、或坐、或蹲,敛声屏气、津津有味地听评书。
好吃擅做是老成都人的特色,那些物质匮乏的瓦屋年月,人们依然本色不改。没有米饭可吃的日子,巧手的母亲、外婆每日下午在昏暗的厨房里忙着和面,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成薄片,叠几层,再用刀切成一厘米宽的面条。这样的切面煮熟后,软软的,拌上母亲放的调料,美味无比。然而,比这更美味的还有母亲做的油旋饼。加了发面的面团擀成长条,涂一层菜油,再将长条卷起,最后双手一合,压成油旋饼的坯子,放入蒸笼。刚出笼的油旋饼,蓬蓬松松,白白嫩嫩,撕烂,伴着白糖吃,酥软油香,是瓦屋年代难以抗拒的美味。
在瓦屋居住的人家,大都烧柴灶。上小学后,外婆每日起得早早的,起火生柴灶,用菜油为我炒莴笋片,加点毛盐,配上一碗米饭,就成了我终生不厌的早餐美味。此外,外婆还用这柴灶,煮豆浆、点豆花,焖香肠豌豆糯米饭。厚厚的米锅巴,涂上一层猪油、盐、花椒粉,既有柴火的香,又有米饭油盐的醇厚滋味,是现在吃不到的瓦屋美馔。
难以吃肉的瓦屋岁月,家家备有几个泡菜坛子。同样的原料、坛水,却因人而异。同院的瓦屋人家,经常互相请吃泡菜,切磋技艺。你家的泡姜好,我家的泡豇豆香,他家的泡辣椒有特色。瓦屋人们在分享、比较、切磋、改进互动中,酿成浓浓的邻里情,比今天的蜜还甜。
我怀念往昔的瓦屋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