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胸科医院刘旭教授谈消融治疗房颤新进展
~~~胸科医院刘旭教授谈消融治疗房颤新进展
~~~胸科医院刘旭教授谈消融治疗房颤新进展
~~~胸科医院刘旭教授谈消融治疗房颤新进展
~~~胸科医院刘旭教授谈消融治疗房颤新进展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患者解除房颤病痛,医者勇攀技术巅峰
胸科医院刘旭教授谈消融治疗房颤新进展
袁缨
  “今天我们探讨脑中风尤其是脑梗死的防治,必定谈及房颤的防治。现已明确脑梗死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房颤引起的脑梗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唤起大家对防治房颤的重视,怎么加强都不过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刘旭教授一提到房颤防治,便打开了话匣子——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过去廿余年,导管消融治疗房颤从无到有,取得喜人突破,适应证不断被拓宽,成为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刘旭教授个人完成的射频消融病例数量和质量,无论国内外都名列前茅,他还勇于向常规房颤诊疗路径发起挑战,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独具特色、颇具成效的诊疗途径。

  射频消融为啥适用于治疗房颤

  得了心脏病要服药打针,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射频消融是什么东西?房颤在它面前能乖乖地束手就擒吗?刘旭教授解释,一部分患者听到医生讲房颤要通过消融术治疗就害怕,主要原因是对消融术不了解。其实,房颤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医生将一根直径2毫米的导管通过股静脉沿着血管循着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对心脏的异位兴奋灶进行消除。手术结束后再把导管撤出来,不留任何东西在心脏内。患者完全不必担心害怕。

  房颤消融术是创伤性极小的治疗过程,但患者在消融中可能会有疼痛,主要在消融心房后壁出现,尤其后下壁时。但疼痛仅持续1-2分钟而已,绝大多数患者能忍受。另一个特点是康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康复,住院3-4天可出院。国内外数万例消融结果显示,安全性高,并发症低。尤其是让患者担心的肺静脉狭窄,在胸科医院心房颤动诊治中心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目前未出现这个情况。

  持续性房颤患者,一旦发现就应及时进行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如果平均每月一次发作,就应选择消融治疗。

  房颤消融术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请注意,如果因为担心复发而不选择治疗,那么房颤就没有治好的可能。患者应综合分析,权衡选择。房颤患者适合消融的年龄跨度广,六七十岁是没有问题的,80岁以上的老人要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后综合考量。

  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

  在刘旭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市胸科医院已对2万逾例房颤患者施行导管消融治疗,连续多年保持年房颤射频消融术数亚太地区前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旭教授在这一领域还创造了许多个领先:2010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年房颤消融例数过千的中心,2012年成为国内首个房颤消融总例数过万例的中心。到目前为止,房颤消融总例数达2.3万例,位列全国领先。这些病例中,95%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与房颤“告别”。

  在这组辉煌的数据背后,刘旭教授最为关注的是,怎样进一步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众所周知,相对于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病情更重,发生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几率更大。怎样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一次成功率,刘旭教授发起了新的挑战。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的难点在于其发生及维持机制尚不清楚。刘旭教授带领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房颤诊治中心团队潜心实践,勇于探索,在2万余例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上较大的病例群中,凝炼出先进的理念:房颤转子消融。

  房颤转子消融理念的深化与实施

  房颤转子(Rotor)是近年国际上房颤领域的热点,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持续性房颤的关键病灶。刘旭教授率先在国内引入这一理念并提出了“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通过明确病灶位置,运用新的标测技术,更加精准地实施射频消融术。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术则是十分复杂的房颤治疗策略,该技术可以突破单纯心外膜或心内膜消融的局限,就像在心脏的“内墙”和“外墙”上同时搜寻目标病灶,让这些“坏家伙”无所遁形。

  刘旭教授表示,房颤转子消融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持续性房颤的机制重大发现,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转子是阵发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的启动因子;其次是持续性房颤的导管精准消融,以往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都是推测性消融,不精准。转子技术为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提供了精准的理论基础;最后是对持续性房颤传统理论的深化,甚至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深化。

  持续性房颤的机制是60年前国外学者提出的,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观点和理论对其进行突破,而转子理论就是对传统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房颤诊治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IJC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技术的应用很快得到其他医院的效仿,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刘旭教授也被喻为中国房颤“转子”消融第一人。      袁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我和我的祖国长三角新奋进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4-21
噪声有害 预防为重
请牢记:用药不喝酒
眼睑“疙瘩”不容小觑
为患者解除房颤病痛,医者勇攀技术巅峰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健康养生·专题/康健园A24为患者解除房颤病痛,医者勇攀技术巅峰 2019-02-18 2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