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展新颜
生态是湖州的鲜明标签。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全市上下矢志不渝共护“湖州绿”。过去一年,湖州积极推动河长制向小微水体延伸,发挥全市9905名河长和772名湖长“看水、查牌、巡河、访民、落实”作用,形成企业主体包河、党员干部巡河、代表委员督河、志愿人员护河、保洁队伍管河的工作格局,真正做到“每一个水体都有人管”。
“环城河是湖州的母亲河之一,体现的是湖州形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抓好环城河水治理工作,湖州专门制定实施《环城河区域水质提升专项实施方案》,各部门精准发力共护母亲河。其中,建设部门加大沿河工地排查,对问题排水口进行全面整治。而水利部门则集中开展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在河道两岸完成了3公里“荷花走廊”种植工作。据了解,荷花属于挺水植物,能有效拦截流入水域的外来污染。如今,在环城河一带,放眼望去,整条河道开阔通畅,水流清澈,河岸绿化整齐美观,已成为湖州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防蓝藻步入规范化
太湖,带给湖州绵长的岸线、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资源。然而,湖州在2007年、2008年却遭遇了较为严重的蓝藻水华,随后几年虽有所缓和,但由于连晴、倒灌、水缓等影响,太湖蓝藻的暴发时有发生。为减轻蓝藻入侵内河的压力,去年,湖州各地纷纷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控。在湖州太湖沿线长兴县、太湖度假区启动蓝藻拦截和常态化打捞工作……“我们在部分入湖口增设拦截设施,在保证通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拦截到位。同时对原有拦截设施做优化完善,最大限度地把蓝藻拦在城市内河之外。”湖州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去年12月底,湖州各区域共设置围栏149道,打捞蓝藻30000余吨,生态修复面积达33200平方米。由于措施有力、应对及时,全市城区内河道蓝藻基本可控,未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现象,较以往有了大为改观。
实施“污水零直排”改造
治水先治污,治污就要扎紧污染源。去年8月,湖州出台了“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打通排水“经络”体系,全面建成“污水零直排区”,不让一滴污水直排入河,实现水环境治理从治标到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其中,南浔区在全市率先建立“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排水全许可”四套标准,从“精准谋划、科技运用、协同服务、大抓建设、强化督查”等角度“五位一体”提速增效,推动全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加速跑,为“两山”理念的湖州实践注入新动能。
据介绍,湖州正全面推进截污纳管,按工业园区类、生活小区类和其他类三大类,推动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和渔业养殖尾水生态化治理试点,实现全市污水“应截尽截、应处尽处”。此外,相关部门还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纳入各地“五水共治”考核内容,并对一些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地区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创建工作长治久效。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