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五十多岁,开的是轧面店,也就是用面粉加工面条、馄饨皮之类的。我们这个小镇上的人中午主食是米饭或面食,晚上一般都吃粥,因此,大李的生意主要在上午,下午较少。遇上双休日或节假日,在外打工的回家看望父母和儿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馄饨、拉家常;而平时在单位上班的工作忙,只有假日才有空坐下来包包馄饨。这些日子大李的面店便顾客盈门,大多是来买馄饨皮的,忙得他不可开交。
大李的轧面店不大,一间店面房,也就二十平方米左右。屋里一台电动轧面机,一张切面桌,一只和面的大木盆,东南角堆放着几十袋面粉。虽简陋,却干净、整洁,无论是屋面还是墙壁,几乎一尘不染。镇上还有两家轧面店,可他们的屋内面粉粉尘到处都是。两相对比,可见大李的难能可贵了。
一般是上午七点左右,大李骑着他的旧电动车来到面店。打开店门,扫地,擦桌子,拿掉遮盖面车的白布。然后在水龙头上洗干净双手,开始工作:和面、轧面、切面条或馄饨皮。这几道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挺复杂。比如说和面吧,首先要掌握好面粉和水的比例,还要看顾客需要什么样的面,如果是刀切面,就要多加点水,多揉揉,这样的刀切面才筋道。轧面呢,面条皮要轧三四次,馄饨皮要轧五六次。顾客有特别需要,就是要求馄饨皮特别薄的那种,则要轧上七八次。至于切面,花样就更多了,有要宽面条的,有要细面条的,也有要不宽不窄的,还有要圆面条的。不管顾客有何需求,大李总是尽量满足。十元、二十元的“大”生意他自然做,一元二元的小生意他也不嫌少。有时到了中午面卖光了,他正要赶回去吃饭,突然来个顾客说,今天一个人在家想买一块钱的面条回去凑合一顿,他二话不说,照做不误。大李不光服务热情,他轧的面质量也好。顾客们都说他的面下在锅里不糊不粘,吃到嘴里口感好、有韧性。
大李卖面更是厚道。假如电子秤上显示五元二角、三角,他只收五元整,顾客要十元馄饨皮,而电子秤上正好是这个数,他都会再加上几张皮子。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们这里的“中元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馄饨来祭祖。这几天镇上几家面店都特别忙,大李的面店更是门庭若市。他全家三口全上阵通宵达旦都忙不过来,还要请来几位亲戚帮忙。其他两家面店都趁机大涨价,而大李仍和平时的价钱一样,一分不涨。如是,顾客们纷至沓来,到深夜十二点来买馄饨皮的顾客都络绎不绝,以致排起了长队。过了中元节,有的顾客给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他节日期间每斤涨个三五毛,他就能多收入上千元。可大李笑笑说,钱怎样挣都行,但就是不能赚昧心钱。
大李十几年前从一家工厂下岗,他妻子是个家庭妇女,开始就靠微薄的下岗费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开了这家面店,虽然收入不高,但一家人的小日子逐渐过得滋润起来,从他整天乐呵呵的脸上能够读出他对生活很满足。
十日谈
平凡中的伟大
老师平凡一生,给予我不平常的记忆。请看明日本栏。
责编:殷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