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人民海军的年轻军官,曾有机会参加巴基斯坦海军学院的毕业典礼,并参观该国巴哈杜尔海军训练基地与海军博物馆。虽然一路行程紧凑,感觉有些浮光掠影,但他仍感受到这个友好国家培养“海上蛟龙”的独到之处。
这里“等级森严”
巴海军学院位于卡拉奇西南端的一座岛屿上,小岛与市中心通过桥梁相连。这里主要培训初级军官,学员大多通过地方大学考试入学,但有部分通过军队统考入学。该院每年只招收约300名学员,其中一半名额要给外军交换生,可见入校机会是多么难得!学院主要进行普通科目培训,课堂教学约一年半,舰艇操纵、海上航行等科目的海上实习近半年。虽然课堂教学占有一定比例,但学员日常培养仍以体能训练、军人作风和军人气质为主要内容。实习结束后,学员被授予中尉军衔,但授衔不代表毕业,还需根据不同专业,转入巴哈杜尔基地接受专业培训,完成后才正式履职。
参观该院时,一名巴方中尉为我们引路,一路上,巴学员见到我们时,立即立正敬礼。不仅如此,连彼此等级相近的军官也是这样。招待所中,我们和一名巴方中校讨论汉语,这时一名少校敲门而入,见到有中校在,立即严肃起来,举手敬礼,直到中校微微点头,他才把手放下。我了解到,巴海军把“等级”看得很重,比你级别高的军官或学长,即便他并非你的直属领导,也必须完全服从与尊重。
宝贵的“荣耀之剑”
毕业典礼上,巴海军和空军参谋长双双列席,沙特、也门、斯里兰卡等友好国家军方代表也应邀出席。首先,海军乐队和学院学员组成的阅兵方队依次登场,接着是颁奖典礼,在学习、体能、训练等领域表现最优秀的八名学员获得荣誉佩剑,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是“荣耀之剑”,长约120厘米,是所有毕业学员梦寐以求的荣誉,可每届只有一人能获此殊荣,学院都是通过对学员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体能素质和军人气质等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后做出公正评选。耐人寻味的是,颁发佩剑的不是海军参谋长,而是空军参谋长,这也可看出巴基斯坦不同军种间的密切交流和对联合作战思想的重视。为验证自己的想法,我就此咨询巴方联络官,他介绍,巴军种间经常进行合同演练与沟通交流,比如海军学院学员经常进行跳伞等空军特色项目,而空军学员则被要求进行抗晕眩训练。
典礼结束后,毕业学员们整队迈向码头,经过形似舰艇桅杆的“Quarter-deck”建筑物时,上百名毕业学员一起喊着倒计时,并将帽子投向空中,瞬间军乐队重新奏乐,主席台前贵宾们也起立敬意,几名学员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姿势合影留念,有几名学员用乌尔都语高喊:“我们毕业啦!”
中国经验很好
虽说受英美海军影响很大,但巴海军在教学上仍注重多元化,特别注重学习中国海军院校的办学经验。联络官表示,中国军事院校学风严谨,纪律严明,注重学术交流,巴方在从严治学方面汲取了很多优长,有些做法则更为开放。比如,巴海军学院不仅设有各种讲座,每名学员还可与任何院领导单独或公开进行学术辩论。学院很重视办学国际化,一名中校介绍,学院每个年级外军学员与巴军学员数量接近相等,平均一个寝室有两三名外军学员,他们在管理、授奖方面与巴军学员一视同仁,当我问及有没有外国军人被授予“荣耀之剑”,回答是肯定的。
一次午宴中,巴军官透露,“中巴友谊万岁”不仅写进巴小学教科书,更镌刻在巴老百姓的心中。一名中尉介绍实验室设施时,提到从中国进口的武器装备,他的言语中饱含感情。在巴基斯坦,人们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不少军官认真研读《孙子兵法》,许多高级军官都去过中国,有些是短期访问,有些是一两年的留学,他们能把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历史说得非常清楚。还有一点可以看出,巴方人员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对中方官兵的尊重。由于巴海军学院采取结合伊斯兰特色的英式院校教育,所以巴学员就餐时一般使用长木桌,但在单独宴请我们时,特地准备了更符合中国人餐饮习俗的大圆桌。我们所住的招待所中,东道主特意准备一个冰箱,每天往冰箱中放置水果。
会吹奏才合格
为巩固刚从学院毕业的学员的实操能力,巴海军在邻近的巴哈杜尔基地内设有专业训练学校,如反潜学校、潜艇学校、水面舰艇学校、通信学校等。我们参观基地内的模拟战术指挥中心实验室时,巴方官兵以卡拉奇海域为背景展开模拟红蓝对抗,动用潜艇、飞机和护卫舰等兵力,全程口令都使用英语,从其娴熟的口令及熟练的操作来看,他们显然习惯了这类训练。后来,我们走进基地舰艇模拟训练演示和参观电子工程实验室,坐在显控台前的军官不断展示航海技能,他在白天、黑夜和雨雪风暴等复杂气象下进行着舰艇航行操作。
巴海军不仅致力于提升军官素质,对士官培养也很重视。在巴哈杜尔,士官与军官的训练科目、内容安排和执行标准都一样,巴海军认为,军官应把重心聚焦于舰艇作战指挥等核心事务中,而士官则负责舰艇一日生活制度、战位装备操纵等具体工作。巴哈杜尔基地的教学实体分为十个专业系,里面居然有“音乐系”,每名在校学员都要必修,按照巴海军的理解,“军乐演奏”是舰艇出访或执行非战争任务中的必备环节,海军官兵不能存在短板。